社論專載 2004-09-27

《社論》大學教師的新使命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教師這一工作(不用行業或事業,目的是讓它去商業化)之所以為人所尊敬,是在於一般授業者和受業者仍普遍相信,教師的神聖使命,一如唐代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用更淺白的解釋是:「傳道」在人性而言是「探尋生命的意義」,在國家而言是「維護立國的精神」,在社會而言是「維繫道德的規範」。「授業」就是「專業教育」,而「解惑」則是「人格修養」。在舊社會中,「吾道可以一以貫之」,壹言以蔽之,「忠、恕」而已。而「忠、恕」之道能全然與生命、生活結合無間的,首推孔子。於是,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孔子誕辰八月二十七日訂為教師節。後來經曆法專家的考證,將孔子誕辰換算為國曆的九月二十八日;民國四十一年遂頒布為「孔子誕辰及教師節」,既以紀念至聖先師,亦可聊慰教師們經年累月的辛勞。

孔子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有教無類」的教師。在孔子所處的春秋變局中,受教育原是貴族的專利,平民是沒有這個機會,然而孔子卻打破了這個不公平的待遇,任何人只要有心向學,孔子都會接納。接受教育的普遍化,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天大福祉。

如今,不僅接受國民教育是義務,甚至跨過接受大學教育的門檻,在台灣也已經不再是困難的事。所以時至今日,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態度,勢必有了新的詮釋,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也有了新的變革。

曾幾何時,「忠、恕」之道不見了,在現今的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掌握不住「生命的意義」,所以視生命如蔽屣,「立國精神」蕩然無存,所以視之為「莫大之私人產業」,「道德規範」形同無物,「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另一方面,全球的新知識又在作等比級數的成長。當我們面對二十一世紀詭譎多變的生存環境時,不難感覺世界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巨變,尤其資訊科技、生命科學等知識密集產業,早已衝破國家甚至區域的界限,而朝向全球化發展。所以我們說,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人類的精神文明急速的衰退之下,在科技新知不斷的超越巔峰之際,而我們還能目光如豆、汲汲營營於蠅頭小利之爭,或醉生夢死而畫地自限於狹隘的心靈之中嗎?所以我們願藉此呼籲,從事大學教育的工作者,最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透過知識生產者的智慧以及精神知能的昇華,去教育下一代,替他們解除剛踏入二十一世紀之初的迷思,傳授他們如何迎接並挑戰未來的加速創新及遽變,深信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知識世紀中的為人師表。

NO.582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2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