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2-03-19

就業市場變遷與職業輔導的重要性(文/盲生資源中心提供)

當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就業市場的版圖產生巨大的變化:經濟領域的變遷、職業定義的變遷、工作項目的變遷、就業市場的區分化及生活領域的經濟化效應 (Biermann,2008)。相對於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取而代之的為人力派遣與外籍勞力。生產的現代化與職業活動的改變在提升的教育水準與高科技的投入之間建立了緊密的關聯性。再者,個人的生涯模式也不再是以往單純的直線性的煙囪模式,而是拼花布模式成為主流,意味著終身學習、在職進修或出國充電等可能性。學校傳統的社會功能也開始質變,在兩極化的發展之下,合格功能與淘汰功能不斷地提升;反之,社會化的功能變的毫無舉足輕重。學生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的門檻隨之日增,高等教育的角色儼然成為一個人力挑選中心,對於某些在職業市場處於弱勢的身心障礙者而言,將會被推擠到邊緣地帶。

這變遷趨勢與學校功能的劇烈轉變,尤其對身障者的工作機會產生負面影響。就業輔導往往是學校系統最薄弱的一環,更是未來身心障礙學生的挑戰。面對職涯市場的轉變,新生代的大學畢業生更必須加以證明,除了本科系的專長之外,更要學到其他社會所需的技能。針對大專身心障礙生的未來就業方面,瑞士學者Hollenweger(2000)曾提出三個觀點:第一,必須確保學生在學期間能夠獲取職業相關的經驗;第二即是相關學校輔導單位應該在學生就業的過渡階段中提供必要的支持措施。最後,應該主動出擊開發潛能企業,讓未來老闆或企業家們與身心障礙者有更多的瞭解與互動,並使其了解身心障礙者在辦公場所及工作的流程中,僅需要某些職務再設計及支持措施而已。

從上述三點看來,資源教室尚有許多值得努力的地方。相較歐美之下,臺灣不少科系中缺乏完善的實習機會;再者,身障生在課堂上遭遇的相關問題與協助需求同樣會在實習場合發生,但往往被忽略掉,甚至有些科系以專題替代或免除身障生實習,形同剝奪獲取職業相關經驗的機會。實習與就學期間的工作經驗所提供的不僅是驗證實務與理論上的差距,同時也是學會課堂上所沒授予軟實力(Soft-Skills)的最佳時機。如何有效與科系及就業輔導組合作,使學校進入職場的轉銜階段更為順利,同樣也應該納入資源教室的整體服務教育計畫之中,而非僅是流於形式的資料轉銜業務。然而,諸多實際作為背後往往需要強而有力的預算作為後盾;數年前,教育部刪除職業輔導與其他費用,對於資源教室工作推動的影響甚鉅。或許,在有限的資源前提下,如何分享與共用區域資源教室彼此資源及針對身障生優勢提出適當對策將為日後重要課題。

NO.853 | 更新時間:2012-03-19 | 點閱:135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