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20-12-20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 本校USR鏈結SDGs

文/林渝萱、攝影/姜雅馨、林雨荷、林薏婷、本報資料照

本校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以「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之校務中程發展願景導入「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之三化教育,由本校各院教師帶領學生運用自身所學專業來協助並參與區域,除了發掘問題外,並擬定解決方案、結合在地共識和力量,共同帶動區域發展,以再創當地價值。於本校創校70週年之際,於11月2日至7日舉辦「淡味創生美/好/志」USR成果展中,展示淡江師生以7項計畫的在地耕耘成果外,並關聯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的17項指標,看到本校透過「課程創新」與「人才培育」的過程,發揮大學與在地共榮永續之未來。為使學生更認識大學生活的所在求學地,自109學年度起將「大學學習」課程將納入「認識大淡水」單元,使用本校研發的《覓情記》探索包,以實境解謎方式實際走訪淡水的大街小巷,讓學生從「淡江人」變成「淡水人」,認識淡水在地的生活文化。

USR計畫團隊和7項計畫

為有效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本校成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辦公室,由學術副校長何啟東主持,並以「淡蘭海陸輕旅遊—智慧互動趴趴走」、「淡水好生活—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以及「農情食課—無毒有機印象淡水」之三項主軸計畫,加上「金岳原鄉共讀計畫」、「愛迪生在我家計畫」、「創造淡水與三芝高齡社會的連結計畫」和「淡北文化e線牽、群體智慧e起來計畫」,由淡江師生來服務淡水、宜蘭、三芝地區,結合該地地理特色和人文風情,發展屬於當地的地方特色。

淡蘭海陸輕旅遊—智慧互動趴趴走計畫

這項計畫是除了有淡水老街特色觀光與深度旅遊體驗,並將範圍擴展到淡水、宜蘭的水路古道,運用文史考察內容,結合AR、AI的互動科技應用,設計屬於在地的特殊旅遊路線,同時也以新媒體的經營和選物店舖概念,連結在地廠商以創造當地整體行銷和旅遊體驗。

以「智慧淡蘭行,互動文史遊」為主題,套用遊戲化元素,開發以宜蘭歷史為背景的「開蘭旅人」手機遊戲,玩家只要完成遊戲內任務就能遊覽宜蘭人文風光外;並以AI科技導入智慧觀光服務,導入「淡蘭古道」導覽,應用AR擴增實境,開發「AR景點拼圖」、「360淡水夕陽縮時影片」,讓旅客們了解淡水周圍的古蹟和歷史背景,也以AR技術活化傳統DM,用手機掃描就可以看到隱藏在淡水巷弄的藝文展演空間。

從「海陸新遊程」中看到以歷史文創打造淡水深度旅遊方式,這是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為背景,結合淡水輕軌的交通設施,以學生巧扮清朝軍兵「旅遊」輕軌各站點的淡水輕軌行銷活動,增進淡水輕軌的能見度,他們Cosplay清朝軍兵也參與了一年一度的「淡水環境藝術節」活動,透過踩街活動發揮創意,並回應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勝利。旅遊中的餐飲,則以「滬尾宴」呈現淡水當地特色,滬尾之役是清廷少數勝利的戰役之一,該團隊以此為敘事重點,設計11道菜色,每道菜品就是一個淡水故事,菜色除了了解滬尾之役的始末,更讓你認識淡水文史。

淡水古蹟多樣貌受人注目,為使大眾了解淡水古蹟,以「遊戲化體驗」為題設計互動性遊戲,讓人們對淡水印象不再停留於淡水老街。「解靈人」是款以解謎包搭配網路即時連線方式提供解謎,玩家必須親自到紅毛城、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淡水禮拜堂、海關碼頭,以及滬尾礮臺共6各景點中破關,讓玩家同時體驗實境解謎和線上遊戲的體驗;本款遊戲獲得本校2019聯合資訊週第一名肯定外,也於2019年3月23日的兩個週末,在海關碼頭洋樓設置服務攤位,4天共吸引約500人穿梭在淡水古蹟中。另外,「淡水有貓」的Line@遊戲,玩家加入官方Line帳號,依據指示解完6道關卡,就能了解小白宮、多田榮吉故居、重建街的文史特色。(淡水有貓Line帳號:https://lin.ee/dn1fGGx)

團隊成員:以學務長武士戎為首,與資傳系系主任陳意文、助理教授林俊賢、歷史系副教授李其霖、資工系特聘教授張志勇、育成中心主任楊立人、資創系副教授林銀河、張峯誠、觀光系副教授陳維立、助理教授紀珊如、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李炳曄、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專技助理教授蔡淑賢組成團隊。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淡水好生活—學習型城鄉計畫

這項計畫持續以「生活圈/里/社區」為行動主體,從長期社區營造工作中將「學習型城鄉」做為「淡水淡江大學城」的建構,讓本校師生透過當地生活來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進而建立在地知識的學習模組;在國際連結上,與柬埔寨偏鄉地區暹粒省NGO組織合作,交流本校創生經驗,協助該地的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並存,因此發展出9項主題、5項特題。

「愛『寨』國際~『經探』世界~」中,主要在學期中與寒暑假前往新北市中小學和柬埔寨暹粒省NGO進行經濟專業知能服務,除了累積在地實踐經驗,也能透過淡水經驗幫助柬埔寨地區的經濟永續發展,並讓參與服務的同學體驗經濟知識意涵。

「大淡水全紀錄—《良師志》」裡,是以大淡水在地關懷為主體,由本校大傳系師生以影像記錄進入社區,製作8位大淡水地區教師的理念及教育精神的紀錄片,來說社區故事。

「街角博物館:淡水世界遺產潛力點田野學校工作坊III」中,會邀請淡江師生、淡水街區店家、居民,以參與式設計方式針對居民的需要,提出解決方案並實踐落實。過去兩年共完成10個方案,讓師生在有限資源下,運用專業能力來改善社區生活環境。

「繪本創與在地敘事」是讓學生以關懷在地人文角度,實際執行淡水敘事繪本撰寫、編輯與製作,出版書籍也會致贈國內外偏鄉小學,同時也舉辦繪本讀書會、繪本創作營,邀請校外人士與校內師生共學。

「街弄博物館:野學坊課程聯展」中,將淡水老街過往的文化記憶,以新博物館學為意涵,將淡水老街的巷弄內,以食衣住行四大主題介紹商家家族史、文創酷選物品、微建築異想像等來導覽淡水老街,因此透過百年市街文物展、繪本創作與在地敘事、淡水田野學校工作坊等課程,帶領學生參與社區設計和發展。

「流域課程與地方」是以興仁國小為實踐場域,帶領興仁國小校長和老師,走訪興仁地區的興仁溪、古厝、生態環境,以共同備課方式來為該校的特色課程注入新的活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小學校園空間改造」主要是以淡水國小為實踐場域,協助參與改造廁所、操場周邊環境,以及改建和平樓,也透過公務會議建議操場周邊零星環境,並邀請孩童參加「遊廊設計參與工作坊」透過他們對空間的想像來設計屬於他們的遊戲空間。

「看見。淡水。實構築」是建築系和興仁國小合作,以參與式設計過程,讓國小孩童能對校園環境探索自我、觀察環境,並有機會發展出主動學習意志的校園場域。

特題則展出「USR+CSR:公司田溪流域行動宣言」、「資圖21年:大手牽小手」、「玩心設計,玩轉文化」,挖掘淡水在地議題,設計出議題式桌遊、「2019 SDGs—魚眼看世界」、「2020 SDGs—海岸行動:百『廢』待舉」共5項內容。

團隊成員:以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為首,與經濟系系主任林彥伶、資圖系副教授宋雪芳、企管系副教授涂敏芬、大傳系教授王慰慈、中文系助理教授謝旻琪、歷史系副教授林嘉琪、教科系副教授賴婷鈴組成團隊。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4優質教育、6潔淨水資源、8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11永續城鄉和社會、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5陸域生態、17促進目標得夥伴關係

農情食課—無毒、有機印象淡水計畫

這項計畫期許連結學生、社區、農民、產業與土地,讓人們能夠和淡水這塊土地產生情感連結,學生也善盡對土地的社會責任,一起與淡水在地小農啟動計畫,共涵蓋「友善土地,無毒農事」、「創生聯結,攜手共創」、「生活學堂,居民共好」、「一把青菜,走進生活」、「微型市集,通路實驗」,以及「食為天、米為先,芳草鮮美碧連天」共6項主題

「友善土地,無毒農事」是藉由農事體驗讓師生了解到,食農教育的學習特色就是經由農事和飲食製作上親手勞動而學習,並帶領學生進入食農的體驗教育過程,也能了解食物的由來,並與土地的連結。

「創生聯結,攜手共創」是帶領團隊前往南投縣竹山鎮參訪當地地方創生成功案例和青年返鄉務農創業現況,並參訪南投竹山臺西客運站、元泰竹藝社等當地文創成果,並與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對談如何以各項創新方式,試著讓青年回流以提振在地經濟。

「生活學堂,居民共好」以微型市集結合市集學堂概念,提供語言類、手工藝類、智慧機器類等課程,於2020年暑假7月至9月共開設34堂課程,期許微型市集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

「微型市集,通路實驗」是每週的假日市集,與宏盛建設合作,在淡水新市鎮的海洋都心社區進行「微型市集市集學堂」行銷活動,幫助淡水在地13家小農推廣有機作物,讓校園與社區彼此連結。而「一把青菜,走進生活」即是海洋都心社區的微型市集,透過實習店長的介紹,讓居民知道作物不但幫助小農,也能回應對淡水土地的關懷。

團隊成員:以教務長林俊宏為首,與管科系教授牛涵錚、水環系教授高思懷、副教授李柏青、大傳系助理教授馬雨沛、歷史系副教授高上雯、管科系助理教授吳家齊、真理大學觀光數位知識學系講師孫洪飛絮組成團隊。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15陸域生態、17促進目標得夥伴關係

淡江USR HUB計畫

本校長期關注社會責任議題和重視學術發展,校內規劃「深耕『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的補助,來培育USR團隊和高教深耕特色領域研究之教師,也鼓勵教師們申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外,也連結外部資源,如簽訂高中策略聯盟、辦理SDGs工作坊等,來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本校USR HUB計畫有「金益求精,岳讀繽紛—金岳原鄉共讀計畫」、「北海岸科學教育深耕—愛迪生在我家」、「創造淡水與三芝高齡社會的連結計畫」,以及「淡北文化e線牽、群體智慧e起來」共4項計畫,主要是能夠將淡江學生帶入原民部落,執行閱讀素養計畫,以及推廣科普教育、建立科學素養,在高齡社會問題與範疇中也能達成青銀共學,共創良好健康與福祉。並以文化永續為目標,進一步培育出「人文工程師」。

主要參與老師:研發長王伯昌、全發院院長包正豪、體育長陳逸政、資圖系教授林信成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11永續城鄉和社會、17:促進目標得夥伴關係

NO.1116 B | 更新時間:2020-12-20 | 點閱:118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