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1-03-20

通核教育講座 劉源俊:科學教育應學驗思

【記者陳律萍淡水校園報導】當我們將一個鐵球和一根羽毛在同一個高度垂直放下,誰會先落至地面?而在真空狀態下重複同樣的實驗,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淡江大學通識領域教育科學領域108新課綱座談會」,3月11日中午12時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HC307舉辦,邀請東吳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劉源俊,以「說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學通識教育」為題進行分享。

劉源俊首先以「做學問的架構」談起,應以知識作為基礎,並找到學習方法,再進一步探討精神及態度。他提到「科學為17世紀開始發展的近代學問」,接著透過「知識」、「方法」及「精神」3個層面說明世界各國對於科學的態度、實踐方式及研究精神。劉源俊將「Science」詮釋為「學驗思」,呼應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劉俊源認為科學應是「學而後驗,驗而後思,思而後學」。分析中國科學為何落後西方科學,系源自希臘時期形學的推理方法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系統實驗方法,長遠以來造成的發展落差。

接著劉源俊說明大學教育首先在於營造一個培育人才的環境,其次則在糾正中學教育的偏失。「高中教育的重點應該在學知識、習方法、鍛體魄、養氣質,而大學通識教育不應該考銜接高中課綱,高中課綱及教學如果不好、有偏差,應該在大學階段導正補救!」他以成人教育素養基礎出發,談論培養德性、康健,以專業、通識教育來養成宏觀能力,大學生的通識教育應具備「品判觀人生觀」、「經世濟群」、「利用厚生」、「人群世」、「天地物」、「語言方法」等能力,而科學的教學目標,「是在使學生知悉自古以來科學的重要實驗發現與理論發明,從而認識重要的科學方法,體會科學精神的要義。」

座談會中,物理系系主任薛宏中提問,教授們與學生不同世代擔心學生的接受度,劉源俊說明他曾以經典書籍來引起學生興趣卻效果不彰,他改以做實驗激發同學興趣,同時培養批判性思維。化學系教授陳志欣表示,講者認為科學始於哲學及歷史,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理解其來源,或許更能引發學習動機,他也會考慮重新審視教學內容,希望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更願意學習。

(本新聞連結SDG4優質教育)

NO.1120 B | 更新時間:2021-03-20 | 點閱:74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3:16:15
  • 線上人數: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