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23-05-21

【翰林驚聲】海洋生態作家廖鴻基:尊重海洋

主辦單位:海洋與水下科技研究中心

時間:112年5月2日上午10時至12時

地點:商管大樓B119

講題:文學視域中的海鮮文化

主講人:海洋生態作家廖鴻基

文學視域中的海鮮文化,也可以說是「魚文化」,臺灣是個魚類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度,到處都是漁港。臺灣漁港的密度也可能是全球第一,可見漁獲能力相當強。但談到「魚文化」三個字,很多人總會認為:魚有什麼文化?

其實魚文化講的是:「人和魚的關係」也可以說是:「整體人類和魚的關係是什麼?」「臺灣這個社會和魚的關係是什麼?」答案其實很明顯,在臺灣社會一般就是腸胃型的關係:人們聽到魚直接會想到怎麼料理、清蒸的好吃?還是紅燒的好吃?大多數人都會如此回答。

我曾經在屏東海生館擔任駐館作家,因為時間多,有機會在大洋池遊走、觀察海生館的種種,常看到許多遊客對著一群魚指指點點,會聽聽看他們在討論些什麼。結果聽到答案,大部分都在討論怎麼吃魚。

難道魚沒有其他的養分嗎?其實我們可以從魚獲取養分、建立關係。腸胃型的關係等同生存等級的關係,屬於較低層級的連結。與周遭的萬物相比,我們位居食物鏈高層,没有毒的生物皆可食用。但人類與萬物的關係,並不單單只是填飽肚子而已。舉例來說:有個朋友專門研究魚類、成為少數的魚類博士,他得到的養分是「學術性」的。

因為從小喜歡魚、喜歡觀察魚的流線和斑紋,也出海捕過魚,甚至看到魚,心情就會激動起來。這讓我有很多機會去抒寫魚的故事,也成為海洋文學作家。而各位熟悉的「鬼頭刀」,是我第一篇海洋文學作品。在海上捕魚的日子裡,春天能看到鬼頭刀與飛魚的關係、與漁人的關係,也發現了魚生動的靈魂,因此將牠們記錄下來。這是我從魚得到「藝文方面的養分」。

捕魚的人和魚屬於「漁撈的關係」,也有「生態關懷的關係」等,希望各位不要只停留於最低層級-腸胃型的關係,至少能願意從生態關懷的角度了解魚。因為目前的海洋資源,已經處在相當有壓力的情況,若我們能多一層關懷,也許讓魚在海洋裡多存留一些時間。

魚早早就與人類建立了關係,人類社會與魚的關係一直停留在很低的等級,不太懂得珍惜牠們。但是魚和人類可追溯到20萬年前,那個年代的人類終於站了起來,過著二、三十人的群居生活。主要以撿拾植物的果實、狩獵動物維生。

當時的獵具僅是在木棍上綑綁石頭,狩獵困難且辛苦,獵到的動物體型也不會很大,因為這些工具只能傷了牠們,無法一擊斃命。祖先們之後發現,在海邊的潮間帶,有著許多「潮池」,不會跑的螃蟹、貝類常常出沒,可以輕鬆地獲取,不像在荒野狩獵一樣辛苦,一天花在填飽肚子的時刻也不會太久,填飽肚子後,有空餘的時間在牆上畫畫,因此創造出屬於人類的文明。我想這就是魚提供給人類的幫助吧。

創作力來自行動,靈感來自平靜。回到海洋文學來說,我在一本書上這樣形容海洋:「他是安靜的,他也是暴動的。」而安靜與暴動之間,還有許許多多的起伏轉折。也因為接觸海洋,想分享這些經歷而開始寫作。

文學是文化精神的美學展現,與人分享,使用文字的美學就叫文學,可以透過講故事、創作音樂、美術、電影,也可以使用肢體語言、用各種各樣的媒材,將你所看見的分享給大眾。感官是老天給我們每個人最好的資產,我常覺得,感官是藏在身體裡的生命與外在環境連結的天線,身體器官皆能夠體會「環境中的美」。而這些感受,人們能夠運用不同的媒材將它表達,因此每個人都是藝文工作者,只因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較少專注於周遭環境及大自然,這些感官就頓化了。

當延伸到海上生活,文學將有翻不完的書頁,也有寫不盡的稿紙。藉由海洋生物,為陸地與海洋搭建一座又一座的橋樑。只要走過這些橋樑,就可以豐富生命、體會海洋的種種。這輩子我與海洋的計畫、海上的生活與寫作,皆是一次次的痕跡,期望能夠扭轉臺灣的海洋格局。願大家皆能夠走過這些橋樑,看見海,也開始學習尊重海。(文/陳楷威)

關鍵字 #海下中心 #海洋生態作家 #廖鴻基 #尊重海洋 #魚文化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4水下生命 #SDG17夥伴關係

NO.1164 A | 更新時間:2023-05-21 | 點閱:28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