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4-11-01

《社論》追求卓越 邁向淡江第四波

一年一度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已在日前完成。會中創辦人張建邦博士依往例提出了諸多宏觀的議題,也得到與會主管和教師的熱烈討論。觀諸本次會議的研討,組織重整和彈性聘任制引起最大的迴響和討論。事實上,上述議題也攸關著淡江大學未來的成長。針對此一討論,我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大學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因為在大學法的規範和校園民主化的聲浪下,凡是改革的重要方案,都必須經過諸多以教師為主體的會議,若是教師思考保守,以自我利益為依歸,改革就會頻遇頓挫。不管是活化系所、組織重整、課程革新或是聘任制度的調整,對教師而言都是空前的大變革,勢必引起部分教師的疑慮和不安,也可能會是改革的絆腳石。因此,革新的重點不應只放在系所主管,而是要和大部分教師溝通,才比較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既然教師是大學的主體,對教師權利義務的規範和需求,就應該盡力貫徹,甚至在教師流動率大增的時候,人事單位應積極思考如何加強教師的向心力,和對淡江大學的認同感。這幾年為了提升教授級師資比例,和邀請大師級師資到校服務以增加實力,的確也增聘了不少國立學術單位退休的學者,為淡江帶來不少聲譽。然而,在肯定之餘,我們似乎也要思考教師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性。我們希望大師級學者能將淡江當成另一個家,能擴大其影響力,引進更多資源,並帶領年輕學者進行有意義的研究,以形成強而有力的團隊,而不是只來教書授課,研究活動仍以前任單位為主。如此徒具形式不僅失去淡江聘任的美意,還有可能壓縮年輕學者的空間,以致紛紛求去,形成淡江研究人口的老化和缺乏中堅執行力。我們絕對尊重大師,但是淡江大學永續的成長,才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適當的貢獻所長應是每個淡江人的義務。

第三、課程、系所活化的根本在於教師專長的多樣化。因此,教師的再教育應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部分教師因為只教某些課程,多年如一日,當然不贊成課程改革。就未來的觀點而言,未來本來就有無限的可能性,沒有永遠不變的學術重心,也沒有永遠是最重要的教學科目,所以,大學教師必須不斷接受新知,並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勝任大學教師的任務。要知道:大學教師接受再教育並非否定其專業,而是為了提升潛能,開創新的學術命題。

每年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都能適切的提出攸關淡江大學發展的契機和議題,但我們更在乎的是,後續的貫徹與執行力。因此,衷心的期盼執行單位能確實研究有效而可行的策略,以追求卓越,邁向淡江第四波。

NO.58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2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