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4-11-15

「行政與教學革新研討會」的回響

十月二十二日本校舉行了本學年度的「行政與教學革新研討會」,會中張創辦人提出了:「本校第四波開始的三化目標,必須從移民者(immigrants)的思考模式或行為轉化為原生者(natives)的思考模式與行為。移民者與原生者兩者間最大的差距,在國際化上是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在資訊化上是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在未來化上是未來衝擊(future shock)。」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多面向思考觀念,拜讀之餘,我願再提出一些個人心得,或可作進一步的詮釋與引申,期盼引起更多的回響。

大凡全球所發生的任何一個事件,它的主事者都是「人」,而「人」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時間與空間的兩個架構之上,由於長期時、空的不同,就會造成差異。人類原本無所謂「原生者」與「移民者」的差別,在某個全然屬於自己定點的時間或空間上,都曾是「原生者」,是時間的差距與空間(地域)的隔閡所造成的兩個文化與思維不同的族群,在彼此接觸(或交流)時,才會產生對待的關係。其間主動發起行動的一方,就是「移民者」,而被動接受的一方就是相應的「原生者」。以人體作比喻最為清楚;「白血球」在人體內是「原生者」,「細菌」在單獨自我存在時,也是「原生者」,當它要進入人體時,它成為了「移民者」。於是「白血球」和「細菌」展開了殊死戰,因為「白血球」和「細菌」是「漢賊不兩立」、「敵我不並存」的絕對對立關係,而人類的文化與思維的差異應該是沒有那麼絕對與尖銳化衝突的,它應該是「白血球」與「酵母菌」的關係,在人體內可以找到一個融合、互補與平衡點。

所以在國際化的思維上;語言或文化在某些族群,他們自己形成的時、空中,都是「原生者」,當兩者要接觸與交流時,就自然以主動與被動的不同而產生「原生者」或「移民者」的對待關係。當國際化的腳步平緩時,各族群間文化的衝擊就比較少,然而國際化的腳步,會隨著交通與資訊、通訊的越發達而越快速,國際化的進展是無法避免的,而文化的衝擊是應該可以找到平衡點的。如果用這種思維,處理國際間的現象,很多文化衝突的問題就不該發生。以伊拉克與美國的衝突而言,原本兩者在不同的時空,發展不同的文化,應該都是「原生者」,但不知起於何時?雙方誰先主動?雙方的角色有了數度的易位,於是引發了美國雙子星大樓的爆炸和布希發動的伊拉克先制戰爭。

在資訊化的思維上;數位化產品的推陳出新,一日千里,速度太快,而人類多數有改變習慣從新學習上的惰性與畏懼,所以過去二十年才會產生的代溝,在數位化產品的催促下,可能代溝不到十年,就已經形成。當這兩個族群生活在自己習慣的時、空時,他們各自都是「原生者」,而要改變一方必須去接受另一種生活與思維模式時,「移民者」與「原生者」的對待關係就發生了。所以在數位學習上也是可以彌補鴻溝的加大。眾所週知,我們稱「新新人類」為「D世代」(digital generation),是因為他們習慣於對數位工具及語言的使用,所以我們亦稱之為「數位原生」,然而數位工具與語言的程式設計師,多數不是「數位原生代」,顯然在生活上習慣可以不同,但思維模式是絕對可以彌補鴻溝的。

在未來化的思維上;是人類生存環境的不同,造成的「未來願景(圖像)」的差異,而對未來的思維是會影響現在的,日前據新聞報導,日本產生了一個新的族群「尼特族」(NEET)「Not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他們不學習,不工作,不進修,收入來源仰賴父母,增加速度非常驚人,日本官方更認為,實際數據可能達到一百萬人,對「工作至上」、「勤勉第一」的日本傳統社會產生極大的衝擊。這就是不確定性未來對現在產生影響的明顯例子。

我想張創辦人所以要提出這個觀念,是希望同仁間能夠腦力激盪,因為我們都是從事教育工作者,我們都自以為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任務,在某個時空,我們也都曾經是「原生者」,一如我們也都曾年輕過。但在時、空的轉變後,新一代的「原生者」已然誕生,而我們卻自信滿滿的要求他們如何如何做,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思維以迎合我們的思維模式,就自然會產生隔閡。在「行政與教學革新研討會」之後,本校的老師和行政人員,如果能以切入新世代「原生者」的思維,輔導生活,設計課程,進而達成願景,是引導他們去創造未來,而不是強迫他們回到過去。

NO.589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4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