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5-12-26

「嶄新的世代──建構淡江學術王國」系列專題報導之三

?侯永琪(高教中心副研究員)

哈佛大學過去與現在

哈佛大學設立於1636年,已有將近370年歷史,位於美國麻州的查理斯河河畔,是美國最古老的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建立初期,依循的是英國大學模式,充滿強烈的清教徒精神,但雖然宗教氣息濃厚,哈佛大學卻從未附屬於任一宗教派別之下。1708年,哈佛大學出現了第一位非神職的校長--John Leverett,為哈佛逐漸自清教徒主義,脫胎成學術獨立之教育機構的轉捩點。1869年至1909年,Charles W. Eliot出任哈佛大學校長,將哈佛由小型的地方學校,開拓為現代大學的規模層次。其後經由James B. Conant、Nathan M. Pusey、Derek Bok,與Neil L. Rudenstine等的治理,哈佛大學在課程、教學、研究與募款各方面均有重大的改革或進展。

教育使命

哈佛大學的使命在於促進創新思維、提倡恆久智識,此兩者使哈佛大學在370年的時間洪流裡歷久彌新。在使命上,哈佛大學希望能開拓學生心胸,尊重他人與自我表達,喜愛探索,批判思考,並具有團隊卓越與自我負責的精神。此外,哈佛大學也致力於建置完善的研究環境,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教授與學生,相互良性競爭,並在此環境中獲得啟發。

財務

根據2004-2005年度報告,哈佛的財務收入為25億9仟萬美元,其中捐款約佔31%、學費21%、政府部門18%;非政府部門5%、捐贈6%、其它19%。哈佛每年獲得的捐款,是支持哈佛大學辦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師資與學生

目前哈佛大學(不含醫學院),約有2,136位專任教授。在專任職員方面,學院約

8,490人,校本部行政與其它相關單位人員約3,300位。哈佛大學已有多達約40位的教授曾榮獲諾貝爾獎,另也有多達30位以上曾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榮譽。每年約有23,000名學生申請就讀,申請錄取率常是各大學中最低的,約只有8%~12%。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的改革

哈佛通識課程的內涵一般是指,每位哈佛畢業生所需修習的課程數、學分數,外國語文課程、寫作基礎課程等。當然,更深層的意義是指大學的理念、使命及重點。哈佛大學曾告訴它的學生:「你們將來必會領導這個世界,而通識課程則是哈佛培育你們成為領導者的藍圖」。換句話說,它是哈佛學生被養成的根基。哈佛大學近年通識教育的改革,始自1945年二次大戰剛結束時,哈佛校長James B. Conant任命由各學院推派代表所組成的「哈佛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改革通識教育,該委員會經一年之研究,出版「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一書,作為基本的主張。1970年代,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運動興起。負責規劃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和核心課程之文理學院院長Henry Rosovsky,再度重新檢討哈佛大學的教育目的,他坦誠指出哈佛實施二十多年的通識課程相當零碎散亂,諸多偏失。1978年,哈佛再次提出「核心課程報告書」(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把通識課程開課的領域分為五大類。1985年,核心課程又經過教學反映和多方研討,通識課程領域分為六大類:1.文學與藝術、2.科學、3.歷史研究、4.社會分析、5.道德思考、6.外國文化,並一直延續至今。

2004年春天,哈佛大學校長 Lawrence Sum-mers又開始進行一連串檢視課程的改革。在「哈佛課程檢視報告書」(A Report on the Harvard College Curricular Review)指出此次改革有兩項相當重要的結果:1.將會影響每一位大學部學生;2.對Summer校長領導能力的檢驗。這次改革較為特殊的是,「哈佛學院課程」雖然強調這些課程「是基礎的,跨越傳統跨領域的界線,並根據每位受教者的特質來教授」,但事實上,卻被批評為無太大的新意,如海外遊學、耶魯住宿風格,或是一月學期制(J-term) 等計畫都是其它大學已經在實行的了。哈佛大學原本希望帶動另一波通識課程改革的風潮,以鞏固學術霸主的打算,算是失敗了。

速成的哈佛(Instant Harvard)

歷經將近4世紀的發展,哈佛大學已站穩全球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不論是學術研究或是通識課程的發展,莫不是所有大學想要學習的對象,而成為另一所「哈佛」更是許多積極發展大學之努力追求的終極目標。然而,雖然21世紀是一個事事求快的網路時代,但需長久、耐心經營的高等教育是無法如網路產業,在一夕之間創造出一個個成功的「奇蹟」,因為不是只有資源的投入就能使夢想成真,大學若無穩固的歷史根基、合作無間的行政團隊、及有遠見的領導者是難以速成打造出另一所「哈佛」的。

NO.630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5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3:16:15
  • 線上人數: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