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因為恐懼宗教信仰會帶來更多的恐怖事件與衝突時,卻忽略了宗教對人類的貢獻正在快速地提升。
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宗教不會教條式地強調教義與意識的強化,反而會是靈修的生活場域。可以想像未來的宗教可能會是這樣的:禮拜、誦經不過是教堂、道場、廟宇的一小部份活動,因為許多的信徒可以在網路上進行這類的宗教儀式。這些宗教活動的場所,可能成為觀光客瀏覽的博物館,「二天一夜」的住宿地點。在這些場所中,人們可以參加很多的活動:當心情憂鬱時,可以找到寧靜處作自我的冥想;心情愉悅時,可以找到二三好友分享喜悅;在這裡也可以找到各種動態的活動,被稱為「動態冥想」;想找到生活的意義時,可以隨性地在一些規劃的區域,種菜、洗菜、煮飯、餵食動物……就說是工作冥想。當然,如果要享受各種宗教的修行體驗,也可以獲得滿足。所有的活動中,事實上都被賦予了宗教靈性的內涵。然而它是世俗的,不是神聖的。不會有人因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拒絕駐足在不同宗教的場域,他們會把這些活動當作生活體驗的一部份。
宗教團體間是和諧的,是攜手合作關心人類與自然宇宙的永續,不是互相詆毀與攻訐。(陳瑞貴)
NO.63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33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