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6-03-13

李遠哲 :勉勵年輕人做好階段性規劃 找到自己的出路

編者按:理學院於3月7~8日在淡水校園舉辦5場「名人講座」,邀請學術界5位重量級學者蒞校演講,本報特別節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及交大校長張俊彥的精采演說內容,以饗讀者。

演講題目:一位科學家成長的過程

主講人: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長)

演講時間:3/8上午10:00-12:00

演講地點:鍾靈中正堂

主辦單位:數學系

【記者陳貝宇淡水校園整理】今年我已經算是七十歲的年輕人了,我之所以說「年輕人」,是因為再過二十年,在生技方面進展會很大,年齡將可以延長到一千歲,而我今天在這裡談談我的心路歷程,也講講我對年輕人的期許。

你們可能會認為,我們有半個世紀的時代落差,你的經驗對我們有用嗎?但是我想一個人走過的路,對別人總是有用的,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身為一個科學家,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生長。

進小學一年級時,正值二次大戰末期,一次大規模轟炸,迫使我們全家移居山間,過了兩年沒有上學讀書、非常快樂的日子;那時過的完全是農家生活,一個7歲的小孩,就要做很多辛苦的工作,但是,那段日子裡,我觀察著天氣的變化、四季交替,去捕魚、抓文鳥,口渴就採甘蔗吃,從大自然裡學習、成長,那段日子現在想起來是很愉快的。我接受教育這麼多年,當人家問我說:「哪一時段對你來說是最好的?」我總是會說:「沒有上學,在山上從大自然裡學習的那一段日子!」

戰後,對我們年輕人是巨大的變動,我們看到日本人走了,第一次聽到「三民主義、自由平等」,我們拿著國旗,到火車站迎接國軍。社會制度的改變、政權的更換和後來政府的腐敗到惡化,那時我雖然年輕,但還是掌握了社會的脈動,我們注意到巴勒斯坦的難民問題、以色列建國,以及後來大陸的社會主義革命過程,這社會的轉變對我們衝擊很大,不只如此,在這轉變的過渡階段,因為戰後物資缺乏,我們生活也是很苦的。

我三年級才開始學國語,到五年級就已經可以看書了,那年我用壓歲錢,買了一本「開明少年」來看,打開了我的眼界,其中一篇「藍色的毛毯」,以一個農奴的眼光,看蘇聯整個社會的改變,那時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看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台灣那麼不理想,那時五年級的我便一直相信:社會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改變得更好!

我在五年級的時候加入新竹小學少棒隊,得到全省季軍,六年級加入乒乓球隊,得到全省冠軍,幾乎天天都被這些課外活動佔滿了,雖然那時也有人在補習,但是氣氛是很輕鬆的;我很幸運地進入了新竹中學,那三年確實是非常美好而溫馨的日子,當時的辛志平校長對體美智三育並進非常堅持,而我的課外活動也非常多,課外書更是看得多。

初三時,班導蘇森墉老師要我辦起升學共勉會,並且要我教導班上同學理化,那時起我不打球了,回家就找資料參考、幫大家刻鋼板做講義,後來竟然發現,我已經可以解出正在考大學的姊姊所解不出的問題,這時我就深深體會到:我們上學迷迷糊糊聽老師上課,但自己當老師時卻可以學到更多!這也讓我明白:師長所給的難題,無非是一種鍛鍊,必能有所得。

高一時我成為網球校隊,做很多課外事務,那時的我相信生命是無止盡的,可以有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去做很多事。但卻在高一下,因太過勞累而病倒了,在家靜養一個月中,讓我有機會深思過往,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於是我下決心:一、我應做一個有用的人,能為人群社稷做出貢獻;二、我真正要成為一個科學家;三、我們必須積極地,想辦法超越環境所給的束縛,我要成為自己的主人,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一個理想的人!

我抱持著成為一個好的科學家,以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改造我們的社會,這兩個信念非常堅定。從走進台大校門算起,經過約半個世紀,我一路走來,這個想法沒有改變過,但現在我想,我還需要培養優秀的科學家。在台大讀書時,張昭鼎教授曾告訴我,要成為一個好的化學家,不能單在台大化學系學習,還要在物理方面有所涉獵,並且多學語言,於是我便開始朝這方面努力,每個週日的晚上12點,我就會把下一週的日程寫得密密麻麻,除了打網球的半個小時不能少,我在大學四年的其他時間,確實是非常用功努力、心無旁騖地求進步。

後來,為了不當金門砲戰的砲灰,我報考清華大學的原子科學研究所,並跟一位日本教授做分析化學的實驗,我第一堂課就糾正老師在分析實驗上不小心的錯誤(忽略了實驗用白金坩鍋與鉛產生合金的現象),使老師非常不諒解,我第一篇論文便在老師堅持下發表了錯誤的數據,這件事情,使我一直耿耿於懷。我到美國柏克萊大學,才第一次見識到學術討論的活潑,老師沒有架子,其師生平等的互動交流,讓我非常感動。得到博士學位一年半後,受到哈佛大學赫休巴賀博士(D. R. Herschbach)之邀,我便開始作交叉分子束的實驗,爾後,D. R. Herschbach更和我分享了諾貝爾獎的殊榮。

在此之後,芝加哥大學邀請我去任教,本來希望在美得到學位後便回來,卻沒想到一晃就是32年,一直到我的朋友張昭鼎去世後,我忽然發覺「該也是回家的時候了!」轉眼間,回來已有12年,但是我當年的熱忱依舊未減,半個世紀前我的理想還在,我更希望年輕人可以成為好的科學家一起來努力,希望可以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改造我們的社會,這個理想仍然在我的心中熱情地蕩漾著,雖然社會上很多事情,看起來是不理想、不可思議的,但是如果努力,社會確實是可以改造的!

現在年輕人,是需要認真面對未來的二十一世紀的,若你們要問我:二十一世紀有什麼樣的轉變會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我會說:第一是人口增加的問題。近兩百年,地球能源從「無窮」變成「有限」,如同水到冰的過渡,開發中國家問題,暴露出過去這樣「無窮」的發展軌道是行不通的,環境汙染問題很大、能源爭奪會使世界不安定,這是一個時常被忽略,然而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我們再不覺醒,將來是沒有希望的;第二是大自然沒有界線,太空人看不到國界,只看得到一個很美的地球。全球化才走了一半的我們,經濟全球化,「錢」急速流動,但政治上國家界線還是那麼明顯,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很矛盾的,我們必須將整個地球當作一個社區,否則很多問題將不能解決。以上這兩個問題,是我們所要共同奮鬥的。

我要跟各位說的就是,我在世界上遇到很多快樂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他們的成功不是靠天份,大家都是非常努力地、一步一步地發展出來的,我們都有天份,只要做好階段性規劃,大家都可以找出自己的路,早一些掌握自己的生命,好好去努力,才是比較重要的。

NO.63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47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18:23:50
  • 線上人數: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