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6-10-02

尊重學門特質 開創學術巔峰

高級研究人才的培育是台灣能夠立足亞洲、躍升國際的最重要資產。但是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卻面臨經費不足及品質低落的窘境,產生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Charles Vest所說「擴張過度、失焦、壓力過多、經費不足」等許多令人憂心的現象。因此,政府在面臨整體財政環境緊縮的現實壓力下,採用補助重點研究型大學的政策,全力發展國內幾所研究型大學,期使擠進全球百大被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一帖特效藥,而全國各大學也紛紛加入這場資源搶奪戰。為了將大學研究能量發揮到最大,提升大學教授品質理所當然是大學最積極發展的面向之一。

現今不論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在評鑑教授品質時,最大的依據就是其寫的論文和其他所有的出版品。當教授「生產力」被拿出來熱烈討論之時,評量這些論文的「質」與「量」的標準卻並無一致性,特別是不同學術領域之間,資源與產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與不均等。2004年美國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機構補助的總經費高達238億美元,但絕大部分是給予科學與工程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只有約6億美元,不到3%,兩者的懸殊相當大。在台灣,根據國科會統計資料,民國91年至95年自然科學(包含理、工、醫、農、科學教育等5大領域)與人文社會兩大學術領域專題研究計畫的比例約 4:1。換句話說,每10件通過的研究案中,即有8件是自然科學,只有2件是社會科學。若以總經費來分析,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佔不到12%。由此可看出「社會人文」與「科學」兩個領域之間不僅持續存在著Clark Kerr在《大學的功能》一書中所觀察到的相互對立的歷史情結,資源不平衡也擴大在學術界的階級差距。

相較於社會人文學者,自然科學學者通常有較多資源支持,論文發表的頻率不僅高,篇幅更是精簡甚多,如一篇在「自然」(Nature) 所發表的有關DNA的論文,可能只有5頁之多。擔任史丹福大學校長長達12年的前校長Donald Kennedy的評論,就深刻反映出此現象:「哲學家通常不輕易出手,但有機化學家則產量非常的驚人。社會人文學者,多半以立書為主而不是以單篇論文為主,所以產量斷斷續續,要判斷他們的長期生產力十分困難,自然科學的學者則恰好相反」。

日前研究發展處統計本校近5年各院系所與專任教師獲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表現,其中理、工、教育最為亮眼,尤其是理學院通過率更高於部分公立大學。但5年內未曾獲得國科會計畫的教師仍佔全校全體專任教師50%以上,且有9個系未曾有教師獲得計畫,兩者皆屬社會人文領域。事實上,在資源取得、時間投入、學術在地化等因素之下,本校整體教師研究產力不平均結構是一種正常的失衡現象。然而一位負責任的大學教師不應該以合理化理由當成不需努力研究的藉口,就如張校長對本校學術發展的期許:「本校發展目標以研究為主、教學為重,請全校教師配合」,但可在不同學術領域中,尊重彼此差異性,以維持兩者不斷對話與了解的空間,如延長升等期限、減少授課鐘點、多元獎勵措施、競爭性薪資制度等。唯有在維持學術壓力中,不忘給予溫暖的包容,才會真正讓全體教師認同淡江,堅持邁向學術卓越的「全球價值」(Global Soul),共同建構「全球思維」(Global Mind),來實踐此「全球行動」(Global Ac-tion)。

張創辦人在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中勉勵全校師生:「在詭譎多變的狐狸時代,掌握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了解環境帶來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擬定及執行藍海策略、檢驗成效,才能使大學生存、成長、茁壯」。未來,唯有能建立研究發展的全校共識,讓每一位淡江人認知到自己的學術責任,淡江才會是這場全球競賽的優勝者。

NO.654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4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0:02:14
  • 線上人數: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