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6-11-27

教學法的進步是教育成長的動力

本校今年度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8400萬台幣的支持,計畫內容以通識全人教育和教學法、教學品管的持續成長為主。近日來校園裡密集的活動和演講,已經將淡江帶向教學卓越的新契機。對於這樣的校園氛圍,我們不僅樂觀其成,也願意給予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事實上,絕大部份大學教師的遴選,都是以其學術研究的成果為主,鮮少有大學教師在進入大學體系任教前,就準備好教學方面的知能,所以教學法的學習與成長應當是所有大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才對。只是在教師認知差異與評鑑制度失衡的狀態下,研究成果對大學教師的價值性一直高過教學和服務。因此大學主流文化裡,研究成果豐碩的教師才會為人所尊重,相反地,孜孜於教學活動,用心於學生輔導的教師,卻無法得到相應的對待。我們當然知道大學教師的本質不等同於中、小學,也清楚研究對社會成長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更想強調教學活動在教育體系的不可取代性,唯有積極面對教學相關活動,才是學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務。研究應該是可以和教學相輔相成的。豐厚的研究可以是靈活教學的基礎;有效的教學也可以是深化研究的思維。

為了活化大學校園,我們勢必要鬆動大學教師研究至上的唯一性。要更謙虛的承認研究成果好的學者,也必須接受適當教學法的洗禮,才能成為一位更稱職的大學老師。尤其在通識全人教育的改革已成為共識的今日,無法適切的面對學生,或是無法有效達成教學使命的老師,都有必要重新檢視自我的教學行為,是否面臨相當的瓶頸,而必須要尋求協助以突破現況。或許曾有人提及某些教授學問很好只是不善於表達,甚至是忙於做深入的研究而疏於教學。然而不管如何自我解釋,老師們如果教學能力不足,以學生就學的角度而言,卻是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學習傷害。所以,我們希望所有老師都能用謙卑的態度來面對教學行為,要承認教學法的學習是我們永遠都要虛心求教的必修課程,因為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如果老師自己都無法持續精進,如何能要求學生成長,甚至接棒後續的研究。

在面對高等教育競爭的時代,由於教育最高單位控管的失衡,使得大學數量急遽暴增,社會認知普遍認為大學生的程度日漸衰微、素質不好,根據《天下雜誌》最新的調查,有83%的大學生和52%的家長,擔心在這樣的環境下讀大學,將來在面對全球化的環境時會缺少競爭力。面臨此一暫時不可能改變的現實環境,我們無意爭辯大學普及化的對與錯,而是要以更負責的態度,積極的扮演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尤其授課對象是所謂素質不夠好的學生時,有效而靈活的教學法,是提升教學品質、深化教育內涵重要的動力。不管是因材施教也好,有教無類也好,學生的成長茁壯應該都是老師最大的喜悅,教學才是大學老師最重要的職責。只有不斷虛心求進,以做學術的嚴謹態度勇於面對教學的過程,才會是教育成長的動力。我們衷心並懇切的期盼:教學卓越計畫不只是因教育部的獎助而實施,而該以此為基礎不斷檢討、改進,使教學活化成為淡江大學的重要特色。

NO.662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8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