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7-03-26

建立全面性的通識教育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環境的急遽變化,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已經從專司一職、專注一業者,變成能綜觀全局、隨機轉變者。在這種環境下,大學教育不能再停留於既有的組織模式與教學模式,而必須思考更全面性的組織與制度。

傳統的大學課程假設學生同質性很高,而且學生按照固定的學習程序升學上來;而課程就是學習既有的知識。事實上,這再也不是事實:不但學生是個變數,連課程也不應再是傳統學科分離的面貌。如果我們無法創造一個連貫的整體,大至全世界、深及整個歷史,便無法塑造遠景,為學生的未來作規劃。

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因為大學期間剛好是學生從青少年過渡到成人,而達成人格成熟的階段。在這期間通識教育創造了歷史、文化以及知識的整體環境。不管大學生唸什麼科系、唸多久,通識教育都是他們的共同經驗。在全球文化、社會、教育巨變的年代,通識教育標示著大學教育必須涵蓋基本、必需與持續的內容。同時,廿一世紀人類所需要的知識,除了延伸過去所累積的一切精萃之外,創新發展尤其關鍵。社會唯有不斷發展知識、創新內容,才能在全球競爭的浪頭上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開發知識內容是大學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一個學校把全部的課程放到網路上,顯示著它的自信。通識教育知識庫的建立,顯示本校通識教育的知識內涵,無論深度與廣度均是同類學校中之佼佼者。核心課程12個學門的知識庫與部落格網站,建築起知識之城的地基;多語教材提供的是國際化的鑰匙;查詢、聯結、註釋、練習的功能,也使得核心課程挺進到無所不在的探索之域。

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與課外教育可比擬作一個同心圓,它負責形塑大學生的技能、知識與人格。而通識教育正是三環的中間一圈,它聯繫著專業知識與課外教育。由核心課程各學門所舉辦的大師講座、專題及系列演講一年超過100場;由通核中心所舉辦的藝文和表演活動一年超過15場,都是為了擴展大學生的知識範疇及生活經驗。另外,無論多麼優越的環境,教育的成效還是無法由外塑而得,學生必須加強投入學習,並親自接受實踐的歷練,才能得到。因而推行實踐教育也是通識教育不可推卸的職責。 一個全面性的核心課程架構,必須包含基本能力訓練、多元發展的可能和深入體驗學習。學程化的核心課程標示著跨領域深度學習的里程碑,透過知識的整合、實際的練習及操作,培養統合的能力,這是各自分離的課程所無法塑造出來的願景。當然,通識教育並不是要從事空談或者提供消遣,相反地,它是要提供大學生全面性的共同經驗。唯有建立全民基本的文化共識,社會才可能長治久安,這也就是為什麼政府或社會團體對各種議題所需要的共識教育,都要求大學通識中心配合推行。

核心課程 (或通識教學) 不能算是完整的通識教育,唯有包含學習、生活體驗、人格培養等活動,才能建立起全面性的通識教育,也才是大學設立的初衷。

NO.67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6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18:23:50
  • 線上人數: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