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屬於正規作戰的國際化政策,因為蘭陽校園的加入,所以讓淡江的「國際化」在全台灣150多所大學當中,仍可保有自己的特色,這是我們的外卡之一。接著來談本次主題,是由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與威廉斯(Anthony D. Williams)兩位先生所合著的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書中所傳遞的核心概念,即為其副標題「集體協作如何改變每件事」(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這個名詞本身就相當前衛,不知道的人等於還活在20世紀,雖然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7年了,如果不是因為張創辦人要我看這本書,我可能還只是個活在20世紀的人。
集體協作已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典範(paradigm)。有愈來愈多企業和團體,對開放充滿創意的新組織模式感到興趣,目前,採用集體協作生產模式的企業,已不限於電腦軟體、音樂、出版、醫藥及其他行業,而是幾乎遍及全球經濟的每一個部份。在集體協作生產模式崛起的過程中,也曾經招致批評,因為這套模式完全顛覆了傳統上傳家秘方不可公開的概念,師傅自己留一手的論調也被徹底推翻。事實上,維基經濟學講求的?珣即原始碼的公開,配合網際網路的發展,這也是「集體協作」開始風行的背景與條件。維基(Wiki)即是維基百科所運作的軟體,而「維基經濟學」這個名詞,則是由泰普史考特與威廉斯聯手鑄造的,且集體協作是可以跨越國界、領域以及文化的藩籬而進行的。
維基經濟學的主要內涵為:開放原始碼、網際網路、群眾外包(Crowd sourcing)、聰明行動族(Smart mobs)和群眾智慧等概念,這套模式的出現已造成不少企業在結構和運作之道上,出現深層改變。現今,無論一家公司多大,多麼全球化,都無法光靠自己進行夠快、夠大規模的創新。集體協作能夠提升組織表現並革新領導方式,運用同儕生產,取代傳統的組織與公司層級,成為經濟體系中創造財富的新動力來源。傳統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重視強制與集中控制,而維基經濟學的集體協作則是增加重視個人與組織間的自願性寬鬆結盟,進行國內大學組織的寬鬆結盟,甚至是國際間的結盟,創造出最大的學術交流。
第2代網路(Web 2.0)的發展,具開放與互動式參與的特性,而「開放式集體協作」則為維基百科所採用的徵稿及編輯概念。維基百科這麼有名,但內部只有幾位正式員工而已,實際登錄的撰寫人,卻有36,000人,甚至另有志工擔任虛擬的圖書館諮詢館員。它強調不要怕跟別人分享,你分享得愈多,就贏得愈多(The more you share, the more you win.)的原則,藉由維基百科證實有效,也證明的確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可能。維基百科的發展仰賴讀者在點閱之餘,亦紛紛貢獻他們的創意與智慧財產,其所謂的集體協作即為重視顧客受到激勵或協助後回饋的創新及創造力。新興的「創意公用」概念,對企業而言,可以利用新的經營方式提高「多元整合創新」的機會,運用網路與知識創作,將顧客、供應商與製造商的創意和能量,納入集體協作的運作。在如此的經濟學發展下,集體協作也可讓許多組織企業的型態走向虛擬化(virtual),不必任何設備與功能都得具備,透過外包及策略夥伴,合作創造出獨特的產品價值。
未來的企業或組織,必須更靈活地運用外部人力和資源,一定要記得,企業外面的聰明人,永遠比裡面多,無法一次就網羅到所有的人才,所以在制度設計上,需要斟酌如何能便於員工有自行組合的機會,也就是讓外面的聰明人要永遠能夠被我們所用。維基經濟學對獲利的關鍵理念為「開放智慧,佔有財產」,也就是我可以分享自己的智慧,同時也可以享有、佔有別人的智慧,換言之,維基經濟學的四大原則即為:開放、同儕生產、分享,以及全球行動,以上四項同時也是網路時代的新競爭原則。
今天產業的生產、貿易與國際金融系統儼然已全球化,不但依賴即時資訊運作,並且也運用了全球的資源。另外,鑒於今天知識、媒體與娛樂已經愈來愈虛擬化,組織與企業未來為更加創新和成長,在集體協作上的新策略與經營模式可以採用以下七項,分別為同儕先鋒(peer production)、點子市集(ideagoras)、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s)、新亞歷山大人(new Alexandrians)、開放平台(open platform)、全球生產基地(global plant floors),及維基工作空間(wiki work-places)等。
同儕生產是管理者對維基經濟學最須關注的重點。有別於傳統管理者的角色,Google與3M皆容許員工在上班的時間,動用公司的資源進行跨組別與跨領域的創新方案,但前提是你所做的事情一定是要對公司是有用的。目前為止,我們都尚未發展維基經濟學。同儕生產是以社群、合作與自發性組織(self-organization)為根基,重視跨越組織界線,自願合作而創造出「維基工作空間」。維基經濟學的精義在於,未來的職場會更像是爵士音樂的合奏一樣,企業員工會建立他們自己的自發性組織或跨功能團隊,和全球的職場即時互動。企業與組織最好提供一定百分比的自由度,讓員工能自發地以有生產力的方式自我組織起來。集體協作並不保證是任一組織或企業都能經營與發展成功的法則。但是,集體協作的確提供新的機會與視野,在機會之中,難免亦有若干風險混雜其間,所以在組織與企業中,經營團隊的品質與向心力,仍然屬於核心的資產。
從維基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雖然我們的國際化很有特色,但誠如張創辦人所講的外卡,外在環境不斷的在改變,國家拿出大把大把的銀子補助,讓外籍生來台唸書,加上送其他國立大學學生出國唸書,這就是外卡,是外在的突變環境帶給我們的衝擊。
透過維基經濟學對淡江國際化所面臨到的挑戰,而有所啟示:第一、本校國際交流與國際教育處十分樂於將國際姐妹校及大陸簽有備忘協議大學的資料,如同「開放原始碼」般公布給全校同仁、同學和校友,他們會把淡江的好宣揚出去。第二、本校與國際姐妹校及大陸友好大學之交流與合作,類似「大規模多人參與」之工作,由於並非只是少數同仁或同學方得參與,而是人人皆可受惠參與以及貢獻的「同儕生產」,所以交流的平台算是「開放的」。第三、本校要和世界頂尖名校增強關係,即得善用「點子市集」的概念,既向師生校友傳佈世界頂尖名校的學術研究成果及研習活動資訊,亦希望擁有特殊訊息的師生及校友,樂於向校方通報並提供能充實與提升和姐妹校關係的建議。第四、本校赴姐妹校交流的教師同仁和赴國外交換進修的同學以及大三自費留學的同學,是增進我們和姐妹校學術合作的「生產性消費者」。第五、本校的國際學術合作,是屬於「全球行動」,世界五大洲的大學與學者,只要對我們師生在學術研究及教學推展上有一定助益,我們在經費及資源許可下都樂於接觸和進行互動。
遠見雜誌10月4日出版的2008年研究所專刊中,曾以研究所九大指標評比國內大學之國際化,以下為遠見雜誌國際化評比對本校之警訊: 1. 大學註冊的外籍研究生佔全校研究生的比例,本校被列為第21名。 2. 大學中研究所外籍交換生佔全校研究生的比例,本校被列為第22名。 3. 大學中研究所專任外籍教師的人數,本校共34名,獲評比為第5名。 4. 大學中研究所開設全英語教學科目的數字,本校被視為有60科目,列為第16名,而亞洲大學則為第14名。 5. 大學中研究所開設的全英語學分數,本校被視為有152科目,列為第16名,亞洲大學則為第14名。 6. 研究所開設的全英語授課學位學程數目,只公布前7名。國立清華大學、銘傳大學與亞洲大學各開設7個,並列第一;本校則未晉入前7名。 7. 大學中研究所開設的全英語授課專業學程數目,本校被視為零。 8. 大學中研究所開設的跨國雙聯學位數目,本校被視為有一個,列名第17。 9. 大學中平均每位專任教師取得國際合作計畫的金額。本校被視為平均每位專任教師只獲得3,974元,列為第44名。
這其中有些項目,可能是因為遠見雜誌並未獲得本校確切的資訊,而有些項目則是因為本校以往給予的關注不足,以至於本校每位專任老師取得國際合作計畫的實際金額未實際查證,但應當比遠見雜誌公佈的數值還要高,本校各院重點研究的經費,其實不少是用於國際研究合作上的。
面對新的挑戰與契機,以下簡述本校未來在國際合作上的近程目標:首先,繼續增加姐妹校,未來新締結的姐妹校,將以學術名聲崇高者為優先,亦優先重視能與本校進行雙學位合作的大學。接著推動積極增加雙聯學制與雙學位合作, 再繼續擴大大三留學的學生數目,預計2010年時,增加至430名同學大三出國留學,另外,各英語碩士學程之出國同學屆時亦會顯著成長。在2010年之前,預計本校在籍學生出國留學的數目,將會達到「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此外,亦繼續增加外籍學生以及僑生前來就讀,希望2010年之前,能分別達到300名以上,及420名。亦繼續增加與大陸一流名校的互動,浙江大學目前和本校一年各有8名同學進行修課交流,而復旦大學明年則和本校一年各有10名同學進行修課交流,未來希望可以有更多系所和大陸一流的大學有良性的學術合作。
另外,要提升本校本地學生國際視野與能力之計畫,利用今年寒假期間舉辦,由160名同學免費參加之英語生活學習營,全校每一學系均分配兩個名額,其餘則公開甄選。目的在於加強未能出國同學之英語能力。同期間也將舉辦「淡江大學與世界發展青年學術營」,甄選本地生40名及外籍生20名免費參加,並特別邀請哈佛、牛津等名校學生20名前來參加。目的在於提升本校本地生之世界觀與英語能力,而以上經費主要均由教學卓越計畫支應。
最後,我特別建議兩個系所應考慮設立新的英語專班,英文系想當然爾毫無爭議!另外為財金系,由於金融都是國際操作的,所以非常重要,要提升競爭性。還有教育部給我們的建議,希望大家也參考看看,希望以後每個系都可以聘請一位專任的外籍教師,提升外籍教師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