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佩穎專訪】「我想去看世界。」就是這樣堅定不搖的夢想,讓李曉菁的足跡踏遍了歐、美、澳、亞洲的許多國家,在人生旅途上,寫下一張張新頁,記錄自然生態之美。
喜歡自助旅行、也熱愛文學的英文系博五李曉菁,曾獲得聯合報報導文學獎、礦溪文學獎、生態文學報導獎等,出版《小草的旅行:發現水生植物》、《姐姐妹妹走出去》等旅遊生態書籍,深耕於自然生態的文學創作多年。
參訪過許多自然的生態美景,李曉菁最想拜訪的是台灣第一高峰玉山的偉大壯闊,於是便參加了2005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和靜宜大學生態系合辦的「楠溪暑期生物多樣性長期生態調查與環境教育宣導活動」,習得如何將植物分類辨識,觀察數種生命週期年輪、交替狀況,最令她感動的是要好幾個大人的雙手才可以環抱的樹王,深感其雄厚生命力的震撼,「沒有親身體驗過,很難真正體會接觸大自然的奧妙。」她驚嘆的說。
經過玉山的自然洗禮,她將玉山上的植物觀察記錄下來,發表了篇名為〈﹙20,46﹚〉的文章,其靈感來自導演王家衛的電影名稱,獲得台灣文學獎散文類推薦獎,她的作品,寫的是用地理方位觀察的樹種生態。
對自然生態充滿興趣的她,為了更親近夢想,考博士班時,她選擇就讀淡江,她笑說:「因為愛上淡水的美,那種愜意感受不到壓力的感覺,讓我的心靈得到最大的放鬆。」加上只有淡江規劃國內外生態環境文學課程,讓她毫不遲疑走進最接近夢想的校園。
就讀台大英文系時,她因緣際會加入薪傳社,社團每個禮拜都會安排台灣史課程,她從沒缺席過,有空就會和同學相約參訪古蹟,由於內心源源不絕的好奇心驅使,讓她對台灣的歷史有更深層的了解,她認為這些珍貴的文化應被記錄保存,不該被世人所遺忘,便開始著手書寫,遂而開啟她寫作人生的一扇大門。
熱衷探究歷史,對大自然文化充滿熱愛的她,也將書寫琢磨於自然生態環境的議題,就讀彰師大英研所時,因學校後面八卦山有人任意燃燒廢棄物,造成戴奧辛空氣污染,於是她寫了篇名為《隱形浩劫》的反思,這是她第一篇寫下與環境有關的文章,即獲得聯合報報導文學獎。1998-200年參與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田野調查工作,深入濕地生態的探查,將這些乏人問津的棲息生態,藉由觀察轉化為筆下特有的美麗盛景,並集結成冊,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草的旅行:發現水生植物》。
還記得第一次收到讀者回函,讀者談到因為看了她的書,進而開始觀察以前從未特別注意的桃竹苗特有溼地生態,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並與李曉菁分享,她笑著說:「很開心能把這樣的成果分享給別人探索,很有成就感。」
追逐夢想鍥而不捨的李曉菁,更於2004年獲得第二屆Diageo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赴英國劍橋大學圓夢學堂的獎項,她想實現的夢想是,出版台灣史英文教材與網站計畫,用英文寫下台灣歷史知識,透過作品賞析加強學習效果,這樣的夢想與其他得獎者相較起來,李曉菁覺得自己的夢想很小,但是當時的指導教授鼓勵她,獲得肯定的夢想就該被偉大的實現,讓她不再卻步,並著手學習如何將計劃推展,於是她將作品放在網路上,讓她目前任教北市商英文課的學生使用,透過英文了解台灣歷史,學生們覺得非常有趣,且進步很快,這樣經由網路分享文章在課堂上交互應用的計畫圓滿實現,她很開心的說:「只要有夢想,你也可以。」
獲得國科會三明治計畫補助,她將於今年9月,代表本校赴德國曼哈姆大學進行18個月研修,其研究主題為利用電影研究大自然環境生態,對於電影也有一番興趣的她,各種類型的電影都不排斥,由於關心環保生態,《明天過後》裡上演的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溫室效應,讓她感觸極為深刻,因此打算利用電影或記錄片,研究大自然環境生態,希望回來後為生態界注入一劑新血,提供更多樣貌的生態研究成果,得到這樣難得出國研究的機會,她說:「可以繼續尋夢,真的很棒!」
始終對自然抱持高度好奇,也用書寫回饋這片老天爺賜予人們的自然珍寶,這段美麗又帶點刺激的夢想路上,她體會到,很多事情要從小經驗不斷累積,才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每一次經由觀察,進而得到答案後的欣喜若狂,都是很耐人尋味的奇遇。
訪談完,離開228公園的路上,突見一隻長相奇特的鳥遊走於草叢間,引起遊客紛紛圍觀,卻沒人知道牠叫什麼名字?於是李曉菁熱心的幫大家解答,「那是俗名暗光鳥的夜鷺。」大家這才恍然大悟,並對她抱以微笑示意感謝,也許就是這種將自己的研究知識分享給大家的感覺,讓她有持之以恆,對自然生態觀察不遺餘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