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3-03-31

社論:美伊戰爭給我們的啟示

二○○三年三月二十日上午10:36分當第一波巡弋飛彈劃破巴格達寧靜的天空時,第二次波灣戰爭正式展開,使得人類甫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時代,再度面臨全球反恐戰爭的開打,這一次的「自由伊拉克」行動如同一九九一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一般,主、客體未變,只是在全球「相依存」、「相互威脅」的制約下,透過國際媒體的「即時」轉播,更令人感受到地球村的型態於焉成形。

這一次的波灣戰爭基本上而言,是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的延續,當年美國的目標是「光復科威特」,並未思考去解決伊拉克的存廢問題,其後的十二年間,雖然聯合國安理會陸續通過678號及687號決議案,針對解除伊拉克的武裝,進行經濟制裁,以及聯合國查證關於銷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問題,都沒有獲得進一步的成果,致使伊拉克成為美國心目中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從九一一事件爆發,美國遭逢空前未有的恐怖主義攻擊,整體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從「嚇阻」、「遏制」走向「先制打擊」的戰略思考,是故,在收拾支持賓拉登恐怖主義集團的阿富汗塔里班政權之後,對於不肯與聯合國配合進行武檢工作,復又疑似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伊拉克自然成為美國全球反恐的重要對象,換言之,美國此種先下手為強的策略是想防患威脅於未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是這種「先制作為」,會因為全球各國安全認知的不同,帶來許多不可預期的挑戰,例如,美國此次出兵伊拉克並未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將來也會造成聯合國的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問題。理論上,雖然這不算是基督與伊斯蘭兩大文明的衝突,但美國這次已在甚多世人「反戰」聲浪下的霸道作為,對阿拉伯人心理可能已埋下甚多仇恨的種子,產生甚大的裂痕。

其次,在全球化下,第二次的波灣戰爭是在全球大眾的注目下,如同一齣電視連續劇一般,各種作戰行動鉅細靡遺的呈現在每一個家庭的客廳中,透過CNN記者的戰場報導,好像在觀賞一場被精心設計的戰爭遊戲,只不過這場遊戲是要付出很多生命的代價。這一場戰爭基本上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美國挾著其高科技的武器裝備,如入無人之境的衝入伊拉克要直搗巴格達,欲造成以戰逼降的態勢,其戰略考量是以「時間來換取空間」的思維,期能「速戰速決」,相反的,伊拉克卻是要「以小搏大」,充分利用「空間來換取時間」,透過人民戰爭與游擊隊戰術來製造美軍的傷亡,以逼使美國陷入類似七○年代的越戰泥淖。雙方的攻防戰略與戰術已大致底定,其餘的關鍵因素就要看雙方決戰意志和國民心理,以及是否能獲取更多國際輿論的支持,簡言之,在戰爭中,交戰的雙方都有勝利的可能,重點在於如何發揮自身的長處,造成一種不對稱的優勢作為。

這場戰爭對台灣而言,比較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身為地球村的一員,隨著此種牽動國際局勢變化的戰爭,我國應該積極地了解與觀察,未來是否會重塑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戰略格局,國際間大國的協調關係,聯合國功能的重建,甚至於美伊戰後伊拉克的重建問題,台灣未來可以擔負的角色,我們都應該及早因應並加以準備,總之,這場戰爭會帶來許多國際安全情勢的改變,但改變不了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威脅的特徵。

NO.532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34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