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9-04-13

外卡效應在淡江─語獻所:深化漢學文獻研究 建構文化核心金字塔

語獻所國內外優秀校友請點選右下角"檔案下載"處

文�黃雅雯、陳依萱圖�陳宛琳

引言

本校設有全國唯一的「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在全球學漢語的外國人口將達1億,同時「漢學國際化」成為世界必然的新趨勢。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之特色為擴展漢學研究,以深化漢語文化學及文獻學之研究,進而了解由「文獻」及「語言」所構成的金字塔頂端「文化」的主要精華,並依此發展為「東方文化、在地思考」之漢語文化學。

所長陳仕華

由於「漢語熱」的興起,外國人接觸「漢語」頻繁,若僅接觸漢語而未深入研究,無法融入中國文化,而文化的藩籬並非單靠學習漢語即可上手。學習漢語除了自語言著手外,亦須倚靠文獻及文字的記載溯源,進而瞭解其中的思想及文化。「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的成立宗旨則是經由「文獻」及「語言」兩方面著手進行文化的論述,進而了解由「文獻」與「語言」所構成的金字塔頂端-文化」的主要精華,語獻所依此為教學目標。

本校的三化教育理念是「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其中「國際化」便為孕育「漢學國際化」的成長背景,「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依此為基石,成為特色獨具、全國唯一的專業科系。語獻所期望深化漢語文化圈、文獻學理論、編篡採集歷代文獻、當代語言,成為語言、文獻、文化整合的國際研究中心,創造新社會的文化人才。

98學年度語獻所即將與中文系合併,分為文學組、語言文化組兩組,不管是哪一組其皆強調駕馭文字的能力,藉由語言及文獻的專業論述,追溯固有文化仍為主要學習重點。

教師專精語言文獻文化領域

為滿足教學和學生學習需求,本所聘專任教師3名,與中文系合聘2名,並與本校外系合聘4名教師,皆為文獻學、語言學、文化學領域之學者。所長陳仕華以圖書文獻學、目錄版本學研究著長,對研究方法、論文寫作、專題文獻編輯實務有深厚研究,著重基本功,為學生在專業領域扎下深根。吳哲夫教授則為前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以嚴謹的教學態度在學術界著稱,在校開設古籍鑑定與調查、文獻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使學生在研究理論之餘進一步實際操作、整合資訊之能力。張佩琪教授為莫斯科大學語文學系理論暨應用語言學教研室博士,專精於語言學的理論與應用,深厚的外國理論的基礎,使語獻所進一步跨向國際學術殿堂。

課程三核心富涵含漢語文化學

為擴展漢學研究、培養實務人才及領域整合,本所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培養文獻典籍調查整理、當今社會語言文化調查採集能力。課程規劃方面,共分20%基礎知識、52%理論與28%實作三類,並以「語言」、「文獻」、「文化」為三大核心,先由語言及文獻為文化做詮釋,再從文化核心金字塔溯源而上,探尋思想,以豐富漢語文化學內涵。基礎內容為加強論文寫作能力、增進國際漢學研究能力、國際漢學網路搜尋能力與外語能力,對此開設「漢學英文」、「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等課程。奠定基礎後,再進階到理論類,設有「社會語言學」、「中國文獻學理論」、「漢語文化圈專題研究」等課程。奠定前兩項基礎後,最後以訓練就業能力的實作類課程,如「語言調查與統計」、「古籍鑑定與調查」等,培養學生除了基本的資料蒐集能力外,尚有文獻鑑定、文化論述、資訊整合之能力。

另外,為配合「國際漢學資源整合能力」、「蒐集當代詞語能力」、「古籍調查與整理能力」三項基本能力指標,語獻所尚開設「古籍鑑定與調查」、「文獻經營與管理」、「出版與資訊專題研究」、「語言政策與規劃」等課程,訓練學生掌握未來社會文化趨勢之眼光及實用的就業能力。為擴展學生修習視野,亦有「史學方法」、「田野調查」、「資訊圖書學」等相關選修,穩固基礎,進階專精,呈現理論與實務並重之特色,進而達到豐富漢語文化學內涵之目標。

學術活動將漢學推向國際化

將漢學推向國際化也是語獻所的一大特色,除了每年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合辦學術會議外,也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95學年度,邀請國際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2006年台灣•日本•韓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96學年度,前往湖北大學參加「中國文獻學-文化、文獻、語言研討會」及與故宮博物院中研院文哲所合辦「再造與衍義─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會議皆為重要指標。

此外語獻所在國際交流方面,成立全球漢語研究機構,與慶應、早稻田、復旦、湖北等8所學校進行學術交流,亦鼓勵學生參與,希望藉此開拓學生眼界,培育其國際觀、未來觀。研究生共發表12篇論文,其中3篇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如97學年度,研究生高雅琪參加由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第三屆國際西夏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其論文。

語獻所透過學生參與計畫,提供實務訓練。語言方面,接受教育部委託,由所長陳仕華主持「94、95年度臺灣常用語詞調查工作」。文獻方面,接受國科會委託,由吳哲夫教授主持「台灣所藏宋元版古籍調查分析研究」以及與大陸北京師範大學、河北大學合作「四庫提要校證」計畫,目的是透過研究過程,加強文獻採集、調查、分析之能力,並幫助群體概念之建立。而日前與書泉出版社合作出版《地下好樂》,即同學練習編輯出版行銷的成果。文化方面,執行「淡水立體方志」計畫,以數位攝影製作方志,結合文獻、文化、數位為一體。與淡水社區緊密結合,經營地方文化。

語獻所亦重視在地研究,由周彥文教授主持設立的「田野調查研究室」編製「淡水立體方志」,便是「東方文化、在地思考」的目標呈現,其中包含人文志、民生志、聚落志三區塊,透過學生親身的田野調查與影像拍攝,集文獻與數位為一體,與淡水社區緊密結合,經營地方文化,並每年舉行發表會,迄今已發表沿革志、廟宇志、民俗志,深受地方人士肯定。

語獻所經常舉辦各類演講,兩年內語獻所共邀請26個相異文化背景的講者,透過演講讓學生發現各國文化內包含的漢語文化,擴大視野,從各方面看到社會文化現象,藉以觸發思維。文學院籌辦的「文化創意產業」更為人文研究者打開一條活路,語獻所的任務便是論述文化的新現象,並透過語文、文獻二途展現中國文化的意蘊與靈魂。

校友憶當年

古籍研究廣泛涉獵漢語文化範疇

南華高中教師郭妤綺

在淡江語獻所學習到的經驗,至今仍深深影響我的生活,大學時念淡江中文系,那時盧國屏教授給予我相當多讀書上的建議與鼓勵,而教授活潑的教學方式與理念也讓我十分嚮往,於是決定進入淡江語獻所繼續深造。語獻所有別於中文系,它透過古籍研究與數位做各種不同的文化結合,呈現出多面向的文化內涵,讓漢學變得極具創意,同時也重視實作,在學期間語獻所正在推動「21世紀視覺文化藝術工程」計畫,此活動將歷史悠久的中國的文字與國際木雕大師吳榮賜的雕刻相結合,並將成品展示於101大樓,在當時我擔任展示品解說員,透過這活動不但成功地對外推廣中國文化,也大幅提升我的口語表達能力。

語獻所除了系內的專業外,也兼顧其他技能,如盧國屏教授開設「漢語文化與理論應用」課程,不只針對漢語文化做研究,更請統計系教授指導我們基本的商業統計,以充實專業範疇外的其他領域。在多元化環境的培育下,淡江學生相當活潑且善於表現,除了讀書外也應兼顧社團,利用參與社團的機會增強自己的能力。現代世界充斥著「漢語熱」氛圍,同學在學期間應致力加強自己的英、日語能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對未來作深入的思考規劃,若想朝學術路線前進,必須下足基礎功夫,而淡江各項資源豐富,若善加利用必定能獲益無窮。

引發對文獻研究的熱情

康橋雙語中學教師徐韶君

回憶當年攻讀語獻所時,是源自對語言學的熱衷,原本對於語言較有興趣,但自從就讀語獻所後,引發出對於文獻研究的熱情,並從語言及文獻中,深化對漢學文化的了解。在理論的學習方面,盧國屏老師在語言學方面歸納整理的功夫,讓我對於語言方面了解更為透徹;周彥文老師治學的嚴謹態度,對了解文獻方面有更多不同的認識。而教授們對文獻及語言的理論的闡述十分精闢,讓學生能直接深入了解艱深的理論,這讓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我更能掌握時間,活用這些理論,探索文獻學的精髓。

我曾經參加由周彥文老師開設的田野調查研究室,並進行「淡水立體方志」的計畫,以數位攝影製作方志,部分資料可由居民的口述及生活方式得知,另外一部分則在書籍及文獻方面進行調查,使我對地方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外也藉由立體的影像及居民生活的記錄(即活人文),引導出對「活人文」的極大熱忱。雖然在田野調查研究室時,工作上的配合及組員的磨合稍顯困難,但在成品完成後,卻讓我更加熱愛淡水這塊土地。此過程除了讓我學習到剪接及製作外,也對淡水居民純樸的生命力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外,了解製作「淡水立體方志」是文獻保存的一種方式,在實務與理論上做了最完美的呼應。

在田野調查研究室中,大家族的感覺令我難忘,專業能力是一時的,可能會隨環境的變遷而轉變,但人際關係是一輩子的,若能妥善經營人脈關係,那麼未來的生涯藍圖會多一扇窗。

透過語言文獻了解人文力量

康橋雙語中學教師林惠珍

當初會進入語獻所是因對文獻方面有極大的熱忱,再加上語獻所不僅僅是以文獻或語言為單一的研究中心。由於語獻所是以文獻及語言兩種為核心架構為基礎,因格局不同,視野也較他校之單一文獻或語言研究基礎更具宏觀,因此便進入語獻所進修。

記得當年在語獻所進行研究時,對於文獻的部份特別有興趣,語獻所的教授們各個都獨具特色,吳哲夫教授實務探究的精神、周彥文教授引導思考的學習,但其中影響我最大的莫過於陳仕華教授,由於他重視基本功的學習,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學習方式,使我在學習上更能得心應手。記得曾有幸與他一同參與研究計畫,內容為整理族譜。在調查過程中,他給了我許多的建議,如:至故宮尋找資料。最後從顯微膠片的檔案整理出族譜。除了在族譜的報告中教授給了我許多的機會,在我的碩士論文上教授也不遺餘力地幫助我,由於我的碩士論文的題目主要是以戲曲為主軸,陳仕華教授亦幫我介紹了多位教師,幫助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更駕輕就熟。

在語獻所學習的這段期間,學習到研究學問的方法,過去在做學問方面總是一知半解,經由語獻所的訓練後,所學的方法及態度,讓我對未來所學更能融會貫通。這樣的態度也影響我目前的教學方式,以不同於過去刻板的解說課文,而是以找資料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更加能引導學生學習,一掃過去的枯燥乏味。現代人不能忽視人文力量,經由語言及文獻的研究後,深知人文力量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希望這股力量能夠受到重視,並有更多的莘莘學子將這此力量延續並傳承下去。

近身體會大師風範

大師房屋經紀人劉邁壬

語獻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國際觀,這個概念讓我受惠無窮,並非侷限在台灣,而會想往高處爬,刺激自我各式各樣的思維。記得當時有門課為漢語英文,這門課主要是學習國外的文學,雖然學漢語的人在外語方面可能沒有外文系的優秀,但語獻所這項課程能讓我在學習語獻所的專業科目之外,還能充實外語能力,培養國際觀的遠見。當時亦舉辦了數場相關漢語文化國際研討會,其交流的國家遍及世界,有大陸、日本、歐美等地,讓學生可以不同的角度研究漢語文化領域,同時學者們淵博的學問,讓我在在工作、視野及人生格局更為寬廣。

此外,當時也經常邀請國內外的大師前來演講或進行學術研究,從閱讀大師的文章中可以體會其理論精髓,實際接觸交流更直接感受其大師思想,震撼感更為巨大。我想語獻所在現代、傳統、國際等方面切入,多元性的活動刺激到我的對於世界的視角更為寬廣。

所上有許多大師,舉凡吳哲夫、陳仕華、顏崑陽等教授,其中以顏崑陽對我的影響最大。顏崑陽教授在當時指導我碩士論文,原創的理論與找尋資料相比較為困難,加上自己尚待拓展學習領域,原創的理論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顏崑陽教授是大師級的散文家,但在研究過程中,他幫助我將論文去蕪存菁,並像慈父般鼓勵我,讓我重拾信心。語獻所教師的大師的風範成為其特色之一,他們在待人處世方面的態度、做學問方面的態度,對我來說都是深遠的影響,在學期間,觀察老師在想什麼、做什麼,會發現課堂外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從他們身上看到一個人是如何成功的,細細咀嚼,令人意猶未盡。

"附加檔案:"

NO.74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68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3 15:19:38
  • 線上人數: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