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09-10-05

封德屏帶領《文訊》轉型與新生 返校經驗傳承

【記者陳若伨專訪】自1984年進入《文訊》雜誌社後,中文系校友封德屏一待就是二十多個年頭,從主編一路爬升到現今社長兼總編輯的位置,像是扎了根似的,與《文訊》成了生命共同體。2003年,當《文訊》面臨解散危機,甚至連員工薪資都發不出來時,封德屏一肩扛起重擔,四處請託,才使《文訊》度過難關。

「很幸運能堅持當編輯的夢想!」封德屏甫於日前獲得新聞局頒發的第33屆金鼎獎最佳編輯獎,在開心自己的表現獲得肯定的同時,不居功的她也把功勞歸給整個《文訊》團隊。

封德屏大學就讀本校中文系夜間部時,因經濟因素得四處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報紙上看到《女性世界》雜誌應徵助理編輯,這份工作開啟了她未來的編輯之路。白天在雜誌社工作,常忙得忘記吃飯,到了晚上到學校上課時才發覺飢腸轆轆,所以常邊上課邊啃麵包,但她仍然不肯錯過學習的機會,在當時系主任于大成的指導之下,打穩她古典文學的基礎,而張夢機、羅宗濤、王熙元等教師的文人風采,讓上課變成是一種享受,「老師都是一時之選,非常棒!」

相較於在《文訊》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封德屏21歲到30歲的10年間,不斷地遊走在多家雜誌社、出版社之間。在這過程中,她接觸到許多領域,也學會許多技能,包括編輯、學術、美工、印刷等,為日後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愛書人》雜誌社影響她最深,當時《愛書人》是由一群有理想、抱負的青年人所創刊,十分貼近她心中所想的文學探討,她參與報刊編輯、策劃作家專欄等,每10天就得完成2個版面,雖壓力大,但也進步神速。

之後,封德屏因緣際會下進入《文訊》,讓她驚覺「終於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了!」但好景不常,2003年文訊面臨從國民黨手中解散的命運,內心流著堅毅、不服輸血液的封德屏,到處籌措資金,最後終於獲得當時擔任桃園縣縣長的朱立倫幫助,因為朱立倫認為「這麼好的文學刊物不可以中斷」,所以成立基金會,並積極募款。在各界熱情的幫助下,《文訊》才免於解散的命運,甚至有位拾荒老人捐出100元給予支持,讓她更堅定要重振《文訊》,而這情景至今仍深印在她的腦海裡。

《文訊》由原來的以專訪及評論方式探討文學、挖掘好作家,將許多不知道如何行銷及包裝自己的優秀作家,給他們一個表現的平台,轉變成現今除了保有在史料累積及維護上的優勢外,也努力支持、保護資深作家及新生代作家,多次舉辦全國性的文學會議及活動,「《文訊》已經不再只是個刊物,而是文學機構。」

曾獲得中興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獎的封德屏,自小就是作文比賽的常勝軍,小學時曾代表學校參加全縣作文比賽,那個年代的獎品是書籍,「在當時,書對我們這些位處偏遠鄉下又資源不佳的學生來說,可是寶物阿!」長大後,仍不忘文字的魅力,著有散文集《美麗的負荷》,這是她從事寫作的文字總集。

「以目前忙碌的工作生活來說,能夠放慢腳步,重返校園,對我而言是一種幸福。」於今年拿到本校中文系「燒燙燙」博士學位的封德屏,以回饋的精神回到母校教書,期望在教課之餘,能將自己的職場經驗傳授給學弟妹。這學期她在中文系開授「文藝編輯學」,中文四高嘉君說:「老師很用心,上課前都準備充足,也常分享自己的實戰經驗,很受用。」中文四曾于庭也表示:「封老師風趣又具親和力,她戰戰兢兢的教書態度,激勵我要更加認真。」

封德屏認為「熱情」與「專注」是必要條件,想將自己的夢想實現,不能只是嘴巴說說,「事前的準備不可馬虎!」進入職場後要有「吃虧就是佔便宜」的觀念,因為事情總有一體兩面,表面上是吃虧,卻可磨練出一身的技能。多付出、多充實自己,因為「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未來,封德屏也將以熱情,繼續帶領《文訊》,昂首闊步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

NO.76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216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4 16:02:43
  • 線上人數: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