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10-10-25

老時報人的印記:走過懵懂溫馨的歲月

文/未來所 副教授陳瑞貴

依稀總是在靜謐的校園,每週四的夜晚,一群熱情的小伙子聚會在宮燈教室的一角,翻閱著當期的《淡江週刊》,同時討論著兩週後所要報導的主題。

除了《淡江週刊》的主編需要我們進行的一些任務之外,所有的討論經常是無厘頭的。一群小伙子無法盡悉學校的大事,但總是有隨手拈來的校園點滴。許多校園的點滴是屬於學生彼此間流傳、創造出來的,不是「淡江週刊的老師們」所知曉的,例如校園裡有哪些特殊的學生人物?淡江一號是何等人物(他確實是某系的一位獨特的同學)?他的生活點滴又是如何?有哪些地方可以廉價地大快朵頤?哪一個社團正在搞一些什麼創意花樣?有什麼思潮正在醞釀著?同學對於勒退政策的緊張與焦慮又是如何?當時《淡江週刊》中許多的校園生活報導就是這樣出來的,非常精彩!

那是一個沒有電腦的時代,遑論MSN、PTT!我們的「小道消息」和「八卦故事」總是多樣的,多元管道的,需要經過拼湊的。經過熱情的資訊匯聚,主題與方向終於出現,大家頓時間活了起來,好似要完成一樁豐功偉業。我們感興趣的,總是學校政策以外的生活點滴。感謝《淡江週刊》的老師們!總是支持我們,擠出版面給我們,呈現我們的渴望。

提供《淡江週刊》新聞只是我們這群小伙子的任務之一,辦完了「公事」,三三兩兩地總會漫步在牧羊池畔(現在被種植許多花草),或聚集到某位同學的小小雜亂無章的斗室裡,天南地北地閒聊,有時嚴肅地關心教育的大方向和本土化的問題;有時關切到校園人事物的點滴。或許某人靈機一動就寫出一篇雋永的好文章,校內外任何可發表的園地都是我們耕耘的地方。你相信嗎?我們還自己出了書,不要懷疑它的出路,絕對不會是暢銷書!但卻是自我的肯定以及當時「時代青年」的一些重要的觀點與想法!

從懵懂青春的大學到專注研究的研究生,始終不曾離開過《淡江週刊》的記者生涯。曾幾何時,回到學校當起了老師,也主編了《淡江週刊》。過去亦師亦友的「淡江週刊的老師」變成同事,然而那份從大學以來在《淡江週刊》建立的綿密情感並沒有因角色的轉換而有絲毫的改變。

雖然轉換了角色,但並沒有轉換對於校園事物關心的熱情。印象很深刻,坐在編輯台上,第一件事情就是與當時的週刊記者共同製作的一項專題「淡江周邊的飲食」,對校園周邊的飲食店進行調查。搞得當時的店家雞飛狗跳,然而飲食環境改善了,對同學的健康也盡了「秉千秋之筆、匡社會之風」的記者天職!現在想起來真有那麼一點天真的偉大!

這一切看起來平淡無奇,最重要的是在物質貧乏、資訊有限的時代裡,我們感情的交融似乎是在充滿疏離的現代社會中所難以想像的。那一種坐在牧羊池畔、楊柳樹下談心;倘佯在牧羊草坪,數著繁星點點,啜飲著米酒,凝視著相引裊繞,述說心事,討論觀點的情景,在今天的五虎崗上,依稀是只留下一種凝聚馨馥的記憶!

NO.800 | 更新時間:2011-01-15 | 點閱:182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