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2-12-23

開創推廣教育第二曲線

如何發揮知識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大學應是責無旁貸,也是大學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三大使命中的一環。利用大學教學與研究的資源,在教學方面,開發社會所需求的課程,讓社會人士也能走進大學繼續學習,享受大學殿堂裡優質的人力資源,在研究發展方面,則借教師的學術研究,增強知識服務社會之所需,此二者不僅是教育部近年來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也是社會大眾普遍的期望。教育部在考核中程校務發展計劃時,關於「推廣服務」的部份,涵括本校建教中心、推廣教育中心及研究發展處部份業務,而此三處皆屬本校事業單位,在業務上頗有雷同之處,因此他校多將其合併。往年,本校在正確的發展方針與同仁的努力下,一直展現著枝繁葉茂的氣象,而有極佳的成效。將來四大校園的藍圖之中,台北校園即是規劃為推廣教育用途,而網路校園更是以廣大的社會大眾為教育對象。這一方面是為了善盡社會責任,帶動社會國家的進步;另一方面是順應社會脈動,拓展教育事業,開闢校務發展基金的財源,更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然而由於受到大環境景氣不佳與各大學激烈競爭的影響,在,建教推廣業務方面已漸呈衰退的現象。如何審視與檢討以開創推廣教育的第二曲線,將是刻不容緩的要務。謹提出以下的看法:

首先,我們贊同組織再造與活化,不管是整併或者採其他方案,保持組織的彈性與調整的空間是必要的。至於如何做,不僅需要集思廣益,借鏡他山之石,尚且要跳脫框架去思考,求同存異。校長已指示,由行政副校長召集建教、推廣、研發三個單位的主管,每個月進行會報,相互協調,作出因應對策,這個模式是一個開端,接下來的權宜推展,則需要主事者集思廣益以更高的智慧來解決。

根據教育部中程校務發展計劃核定中,研究中心於教師參與研究案的收入部份,列入「建教收入」,因此研究與建教推廣的業務可是納入整併的思考。而推廣教育中心、建教中心兩者皆為推廣教育,差別在於前者授與學分,後者則無,但其招生對象相同,市場重疊,在課程開設、師資與課務上應可合併規劃。統一事權,靈活調度,當能發揮最大效益。

其次,在課程的開設方面,可視為一次重新檢討的時機,緊扣社會脈動與需求,才能求得生存。進而與其他教育單位、政府部門、產業界配合,調整發展的腳步與方向,必能開闢出更寬廣的路。此外,在人口逐漸老化的現代,針對銀髮族的課程設計,應是最具有潛力的開發,此類課程可運用本校文錙藝術中心與核心課程的師資,規劃藝術、哲學等相關課程,若能視需求另聘專業師資,更能全力發展,再配合規劃中的網路校園,前景可期。

我們相信學校若能運用本校發展的獨到之處,樹立特色,強調未來化、資訊化與國際化,一定能為推廣服務與研究發展開創美好的第二春。

NO.523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97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