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11-12-05

服務&學習並重 淡江學子樂當新世紀公民

專題召集人/段采伶採訪/謝佩穎、楊蕙綾、王雅蕾

●服務學習之緣起

本校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提倡三環五育理念,以期培育具心靈卓越的人才。在此理念下,為了落實教育與服務精神之實踐,陸續推動服務課程相關規劃。

本校於96學年成立「服務學習課程指導委員會」,推動「社區服務」結合「課程」之服務學習,其用意是使服務學習課程在「專業」、「核心」與「課外活動」三環之間建立連結,以期達到全人教育之效。

97學年起,開設了「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課程與校外社區需求,讓學生應用課業所學,向外延伸觸角,使學習從理論知識面擴張為人文生命關懷。

張家宜校長在去年5月核定成立「三環五育學習課程小組」,開設社團經營與服務相關課程;99學年度起更整合原有的課程或社團活動,歸納出「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社團服務學習」兩大面向,強化「互惠協同」的服務理念,結合專業、服務和社團三種元素。今年6月張家宜校長率團前往舊金山州立大學考察其服務學習課程,該校因此課程獲美國總統歐巴馬頒發「社區服務貢獻獎」,透過考察來深化本校的服務學習發展,以更系統化、更加多元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服務學習課程中,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及新世紀公民素養。

●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

97學年度至今,由各院系所規劃的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已累積開課達123門,數以千計的學生透過課程,貫徹所學,服務社區和弱勢團體,近年更跨足地方文化推廣領域。學務處專員陳瑞娥表示,專業知能服務學習是以各院系既有的課程為基礎,讓學生在服務地區或弱勢團體時,可以達到理論與實務互相驗證的成效。課程大致區分各院系開設之必修或選修、校共同科目和體育事務處3種類型的服務課程。

在各院系選修的部份有些課程必須擁有該系之知識背景與能力,如建築系的社區營造服務,自97學年便已開課,學生必須在暑假期間進駐事前協調安排之社區,深入了解並分析該社區的狀況,並提案協助社區營造進行修繕或設計。另外,像體育專業知能服務課程,則限定以校隊為主,前往各小學指導跆拳道、桌球和羽球等運動。化學系的「社區基礎科學服務教育」課程則是到國小開設實驗教學的課程,由老師和修課學生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指導小朋友一些化學常識。

而本學期由資工系開設的「專題實驗-永續智慧生活空間應用於老人安養院」則除了讓學生能具體認識無線通訊如何結合智慧生活和老人照護,強化開發、實作、服務執行與反思等能力,並切身體驗「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其他如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的「圖書館實習」課程則協助地方中小學之圖書館,營造出更有閱讀氛圍的環境。

●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

「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為大一新生必修課程強調在地化的精神,帶領大一新生與各機構合作在淡水社區服務,從「綠色淡水環境保護」、「金色淡水社區支援」、「多元學習教育輔導」及「有愛無礙弱勢關懷」四個面向規畫。

綠色淡水環境保護

本校與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綠色生活地圖」課程,利用製作綠色生活地圖過程中,除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外,還提供自然教育的環境,以學生實際的走訪、勘查淡江校園附近的綠色資源過程,繪製出綠色地圖。從中了解淡江校園附近的自然生態,並在地圖上,以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Icon)標註出環境生態的地景地物。中文一林彥均說︰「雖然大家對於電子繪圖不太熟悉,不過可以為下一屆的學弟妹繪製綠活圖讓他們更了解學校附近地理區位的專屬地,是很特別的經驗。」綠色生活地圖圖示的課程共分為永續生活、自然、文化與社會三大類,為大一及大二以上轉學生的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之一。學務處創新人員張佳琪表示,未來將繪製出來的「綠活圖」製作成摺頁,讓新生能藉此認識校園及淡水週邊生活環境機能,並更重視這塊土地。

另一個方案為「貝殼海岸海廢監測」,與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攜手合作,同學經過專業培訓的課程,即前往靠近垃圾掩埋場的海岸淨灘,並且繕製統計表分析海灘垃圾產生之原因,參與的同學也從服務中學習並且反思。教官李一凡表示,希望透過服務能讓同學培養出做事有自主、自發及自律的精神。

除此之外,同學也透過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與台北市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合作至關渡自然公園進行生態養護,為了就是要保育關渡濕地生態環境,維持一個良好的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經過管理處主任的指導後,學生們進行水田維護工作,協助拔除雜草及清除外來種生物,使濕地保有原來的面貌。資工二李沛衡表示,在勞動過程中可以邊享受大自然是個非常好的體驗,希望日後能對地球環境再盡一點心力。

金色淡水社區文化

在「金色淡水社區文化」的課程中,學生走出學校,深入地方,支援淡水區公所舉辦的「2011滬尾蘿蔔季」、「2011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西仔反傳說』環境劇場」,以及認養淡水綠地公園等活動。另外,本校也曾和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淡水清潔隊合作,共同清除校園及週邊社區的違規小廣告。除了上述之外,本校也和財團法人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共同合作,替淡水社區的環境清潔共盡一份心力。藉由親身參與,對淡水地區的文化及歷史有更加深厚的情感。

多元學習教育輔導

本校大一學生與天生國小、育英國小和竹圍國小合作,一同宣導「春暉知識」、「品格教育」、「交通安全」、「校園安全」、「兩性平權」及「生命教育」等相關知識,利用戲劇表演及闖關遊戲的方式將知識融入教學中,另外也與竹圍靈糧福音中心合作輔導小朋友課業,藉由閱讀引起小朋友的學習動機,並且以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特質因材施教,教學之餘也分享生活趣事,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係。透過多元學習教育輔導的課程也讓學生們對於服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有愛無礙弱勢關懷

99學年「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主題之一的「友善地圖」,地圖建置從校園延伸到社區,將拓展至淡水老街、英專商圈及本校周邊社區。本校與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淡水服務中心合作,將所發現的無障礙地點繪製於地圖上,並加上鄰近廁所及公園等休憩情報,完成友善地圖。

另外,也與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合作繪製友善地圖,不僅更讓同學認識淡水在地文化,進而培養現代公民的素質。

本校也曾與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一同前往愛德養護中心協助住民體適能活動、外出服務、環境維護,也準備逗趣的舞蹈才藝表演使住民歡心。今年更增加與華山基金會合作「到宅訪視」活動,關懷獨居老人,讓學生更懂得如何關懷弱勢團體。

●社團服務學習

康輔社

99年度淡江大學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康輔社秉持著「服務生活化,生活服務化」的信念,到淡水區竹圍國小進行為期六周的活動,除了團康遊戲外,還有創意卡片及風鈴製作的教學。康輔社社長電機三連惟執表示,在寒暑假及課餘之下會至國小舉辦營隊、帶動中小學等活動;用康樂技能結合服務以發揚康輔的文化,用服務結合康輔以推廣服務的價值。康輔社於86年成立至今一直不斷以有限的資源來激發無窮的創意,並服務人群,連維執表示,在大學生涯裡能有這樣的服務經驗,是個難忘的學習,自己也從中成長不少。

親善大使團

親善大使團自成立以來,對於社區服務的愛心也不落人後,連續9年在淡水校園舉辦禮儀營隊,去年在淡江校園舉辦「小小禮兵日記-繽紛童話遊歷」營隊,教授學生美姿美儀、餐桌禮儀、說話藝術等生活中常用的基本禮儀,充實的課程內容,吸引了60位淡水地區及其他縣市的小朋友參加。從用餐禮儀教學、美姿美儀指導、國際觀、國際禮儀及大地遊戲等活動。親善大使團長中文三王君瑜回憶道:「很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接觸國際禮儀,透過這個課程讓他們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和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小朋友對於西方臉碰臉打招呼的方式感到很新奇!」問到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她愉悅地說:「看著她們純真的笑容,我想服務的快樂就是如此簡單。」

正智佛學社

創社至今42年的正智佛學社,秉持著佛陀「慈悲大愛」的精神,對於社區服務的熱情也是不遺餘力,除了每週六下午固定前往淡水普學禪寺服務外,也在每個學期末之前至淡水關渡醫院,為臥病在床的病人們加油打氣。佛學社活動長中文三謝璐羽表示,關渡醫院有一層樓是規劃給安養中心使用,有一些積病已久的老人並沒有家人的照顧,因此大家通常都會到每間病房,跟他們說說話,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全身插管的老爺爺,無法開口也無法自由活動,但我們跟他說話後,他居然默默的流淚!「即使他不能行動,也一定有聽到我們的聲音,透過這樣的鼓勵可以帶給更多老人溫暖,這也是促使我們堅持每年一次醫院關懷日的原因。」

美術社

從民國95年開始社區服務的美術社,每學期舉辦多達5次的社區服務,美術社帶領國小學童從事各式各樣的美術創作,並精心設計的課程和熱情活潑的教學,而課程整體規劃及內容都是由美術社全體成員所設計而成,現任副社長西語四黃文萱解釋道:「教學時間只有短短一小時,所以我們要在時間內教學、實作練習,最後收尾,所以我們在做課程設計的規劃,都要先實際演練一遍,將整個教學控制在時間之內。」前任副社長西語四楊雅雯補充道:「雖然我們的課程都很簡單,但是小朋友們都很認真且專注的製作,服務的意義不在於你可以得到多少實質上的報酬,有時候這樣簡單平凡的感受,就是可以讓你的人生經歷比別人更加不一樣。」

國樂社

國樂社自民國五十七年創社以來,就開始從事社區服務,由一開始的跨鄉文藝服務隊,轉變至今則以社區服務為主。國樂社每學期固定進行一次的社區服務,目前以連續兩年到「潤福生活新象」安養中心服務,以美妙的樂曲,陪伴老人們度過整個下午。國樂社社長歷史二胡宗傑說:「雖然社區服務的演奏人數及規模不能和正式演奏相比,但我們重新設計的小型編制,也包含了正式演出時所具備的吹、拉、打、彈等基本元素,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服務學習,建立自身的價值

年輕學子以自身的力量,回饋社區的服務課程,並發揮專長,將課堂所學實踐於社會,從中不但創造許多難忘的回憶,且讓大學生活更有意義。在服務的過程中,也能觀察到社會的不同角落,看到需要自己投入的地方,在一點一滴無私的奉獻中,體會生命的珍貴,也建立自身的價值。

NO.843 | 更新時間:2011-12-05 | 點閱:169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09:28:06
  • 線上人數:1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