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1-12-19

蝸牛心態 文/盲生資源中心

曾有位學者Adorno在其文章《啟蒙的辯證》中,對蝸牛的身心作用作了個如此的描述:蝸牛的觸角扮演察覺周遭環境的重要角色。當蝸牛遇到障礙時,其觸角會立即縮回身體的保護殼中,跟整個身體縮成一塊,然後才猶豫不決地、慢慢地在伸出來探索。當這危險還在時,觸角會立即縮回並且會再重新嘗試;不過這重新嘗試的時間差距會愈來愈大。

蝸牛的意念是直接反映到肌肉上,肌肉隨著其行進的妨礙而變得鬆弛疲乏。身體的受傷癱瘓了蝸牛軀體及心靈,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蝸牛在第一次遇到障礙而退縮,這件事在其心靈劃下一道痕跡,雖然蝸牛會再重新嘗試這個受到阻礙的方向,但事實上這個新的嘗試在一開始就已被摧毀,轉而開始探索新的方向,因為這最初的阻擋阻礙了蝸牛跨出腳步。

第一次的嘗試是很容易去中斷的,在蝸牛的背後或許存有很好的意圖(指跨越阻礙)到一個脆弱的希望;但是卻沒有持續的能量及推動力。「蝸牛」這動物,就在受到阻礙的這個方向徹徹底底的被嚇跑,害羞且愚蠢。

從這個觀點去看待身心障礙者、社會邊緣人等弱勢族群,宛如他們就是蝸牛,他們常由於自己的異樣性或偏離,感覺自己被其他的「正常者」所隔離,甚而封閉自我或跟有同樣處境成為小團體或被形容成次文化團體(如聽障者,由於其獨特的溝通方式與背景常被如此地描述)。

障礙者因為其異樣性很容易被貼上標籤而導致社會的參與受限,在最初時他們也嘗試去跟其他人互動,當他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或挫折時,所表現的,往往就像這蝸牛的反應,立刻退縮,然而這受挫已在其心靈劃下一道深溝,自己開始去預設立場,認為其他人都會因為其異樣性而排斥他,一再地去挖深這條溝,或許他們會再嘗試去參與,但是,當他們無法逾越自身的鴻溝時,其後所做的一些嘗試,似乎只是在印證自己的想法,當然後果是可預期的,於是他們開始轉變方向,就這樣被最初所遭到的挫折完完全全打敗。

可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我們這些所謂「非身障者」又何嘗不是蝸牛呢?當我們與障礙者或偏離者交往時,也容易侷限於我們眼前所見的異樣性(明顯或不明顯)並去預設立場,甚至是貼標籤,這種情形對那些學習障礙、語言障礙、行為困擾及社會邊緣人(不具明顯外型特徵)尤為顯著,且透過標籤更進一步形成「月暈效應」。

例如在學校裡,一個表現普遍成效低落的小孩,在老師眼裡,除了成效低落外,可能會聯想到不聰明、笨、社會蕭條、社群關係不良、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低落、甚至衛生健康狀況不好等一些負面想法。對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我們都應該去跨出那一道心牆呢?

NO.845 | 更新時間:2011-12-19 | 點閱:215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