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2-09-17

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總編輯王之杰 跨界整合玩科技 開啟數位媒體新大陸

【記者李又如專訪】自稱數學不在行,後來卻成為深耕財金新聞20年、臺灣第一、也是唯一採訪過股神巴菲特的記者。他是淡江美國研究所(現為美洲研究所)畢業的王之杰,現任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總編輯,曾為今周刊總編輯、路透社資深特派員、財訊月刊資深編輯。靠著一顆「好玩」的心踏入媒體,讓他玩出了一條自己的專業路。

跨領域求學意外開啟世界之窗

大學畢業前夕,還不知道要先工作還是繼續讀書,但王之杰想逼迫自己念書,就只報考了一間學校:淡江美研所,「那時候冷戰剛結束,國際政治正熱門,未來想投入的記者工作也需要一技之長,便想充實在政治方面的知識。」考上以後,他先休學當兵,「退伍後離開學還有4個月,我先工作,在大成報當了半年的記者,但邊讀書邊工作實在太累了!決定回來當全職學生。」而這半年的經驗,除了為日後記者工作打下基礎,存下來的積蓄,也意外地替他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教授一句話「不當公務員,做你自己」

「剛好淡江那年暑假跟伊利諾大學有交換計畫,我就辭了工作,跑去美國。」王之杰憶起,那次是他第一次出國,十足開了眼界。而帶隊團長為現任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也是他論文指導教授,王之杰說,直到現在,當人生有重大轉折,都還會找戴萬欽商量。「戴教授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叫我不要當公務員,」他笑著說,「我家都是公務員,有考公務員的壓力。但他告訴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戴萬欽回憶起學生時期的王之杰,「他人緣非常好、樂於助人,憑著輔仁大傳系的專業底子,進入美研所後,讓他對美國的認識、和對國際事物的瞭解有很好的幫助。我對他只有一個很大的期待,就是希望他能夠學以致用。而他在媒體界這麼多年優秀的表現,正是學以致用最佳的模範,我以他為榮!」王之杰畢業之後,在欠缺國際情勢人才的當時,美研所的訓練為履歷加分,讓他一腳踏入權威的《財訊》。

財經記者初體驗 一試成專家

當時還是菜鳥的他,遇上了亞洲金融風暴,隔年就影響到臺灣,「雖然對財經領域不甚熟悉,可是被強迫長大,那是我學習最快的時候。」他說,「不要逃避財經這件事情,因為現在這個時代,主宰一切權力的已不再是武力,是金錢。」傳播背景要跨越到財經領域看似是很大的門檻,但對此王之杰卻認為,「財經領域非常簡單!」他提到研究所時遇到現為經濟系副教授的柯大衛深入淺出對總體經濟學的教學,讓他受惠終身。他說,柯大衛當時就循著教科書上的架構,「第一堂課就告訴你總體經濟就只要解決6個問題,教到最後一堂課,這6個問題你通通會了,整個概念就通了。」這對他之後進入整個產業中有相當大的幫助,有了比別人多一點的專長和籌碼,看得懂報表、解讀數字背後的意義,在新聞表象中看見更多的內幕。除此之外,法律、會計他都學,「當記者就是要『樣樣通、樣樣鬆』,什麼都要會一點,競爭力才會足夠。」

而《財訊》的經歷更讓他開始了解新聞工作的真正價值,「當時常有大老闆在編輯室外『站崗』,關注我們寫的內容,顯現《財訊》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就是新聞工作的使命。」他說,「當我們為公眾利益把關、為市場秩序盡了一份力量,可以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真相,有勇氣承擔風險,寫出別人不敢寫的新聞。這不就是新聞工作者所追求的嗎?」

憑著信念「嘗試」全臺唯一採訪巴菲特

在財訊集團長久的經歷中,他曾經離開,去路透社紮實了國際視野,但因通訊社的發稿體制和他追求新聞底層真相的理念不合,接著而來是今周刊總編輯的棒子,他嘗試接棒,「但我始終覺得自己太年輕。」於是他回到學校,在臺大GMBA補足了自己在財經方面的學歷,同時兼任今周刊的顧問,有了另一個特別的經驗,成為臺灣第一個採訪巴菲特的記者,「沒有人想過可以去試試看,我就去了!」挑戰自己,王之杰連續參加3年在波克夏舉辦的股東會,帶回來一篇篇獨家、精彩的深刻剖析和專訪,成為臺灣的巴菲特專家。畢業之際,他意外看見紙本雜誌的新商機,決定換個新環境闖闖,他來到商業周刊。

玩轉科技開啟數位媒體全新時代

王之杰改變以往網站直接轉錄紙本內容的形式,將網站視為一個獨立的載體,創新引進專欄寫手、影音素材,配合網路的即時性,為讀者帶來更多新的內容;而他們也將商周的生活特刊「Alive優生活」開發成手機App,App平臺的彈性空間讓原本題材就較輕鬆的內容,與讀者有了更多的互動。「其實我們產出到紙本上的東西,只有五分之一,而數位內容的平臺可以讓我們將剩下的五分之四都展現出來。」王之杰提到,數位內容平臺成本低,不像紙本有雜誌本身的定位、時間、版面和物理性的諸多限制,把無限的創意鎖在框框裡。憑著創新改變,2年不到的時間,從網站流量500左右的名次,竄升到了54名,以不到5個人的團隊,打敗了自由時報和鉅亨網,「這2個是極具指標的目標,前者是發行量比我們高很多的報紙,後者則是原生的財經網路內容提供者。」但他提到,五分之四的開發空間,他們也只開發了一成而已,「目前商業的腳步還沒有跟上流量的速度,還沒有這麼多的資源可以做這些事情,要等廣告、商業營收、獲利模式更確定之後,才能再更擴大。」

新媒體衝擊靠使命找回社會價值

幾十年來的記者生涯,特別是在《財訊》體驗到的使命感成為他堅信的價值,「但現在的媒體只想賺錢。」王之杰提到,「我曾向主管提及,十年後,我們若還沒有因為做媒體而對社會有一些改變的話,就是失職!」他深信,網路平臺正是實踐他理想最合適的地方。「我想把記者的使命感帶回來,這是我們工作最底層的價值。少了它,這份工作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但他不急著改變現在的媒體環境,他說,以前媒體壟斷資訊的好處,被平權的網際網路打破,每個人都可以發聲,改變了媒體生態,「但新媒體的衝撞,勢必要沉澱後,才可以看見渾沌背後的未來,現在只是過渡期。」他覺得這情況是暫時的,「這個社會還是需要有人告訴你什麼東西是重要的。」

找到熱情做自己的主宰

王之杰鼓勵學生,在大學時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雖然你可能不能確定,但方向要清楚,然後致力於此不要偏離。」他說,要把觸角通通張開,「由你玩4年也可以玩得非常精彩,學術的東西有時間效力,會隨時間遞減它的重要性,但是態度的重要性不會改變,」他強調,「做個Reliable的人,負責任,然後讓別人信賴,這也是你們這代欠缺的。」王之杰好玩、好嘗新,找到熱情,並對它負責任,成為了自己生命的主宰,「別忘記,You are the man of your world.」

NO.867 | 更新時間:2012-09-17 | 點閱:299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