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佳彣、李亞庭、黃宛真 採訪、整理報導
緣起
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於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共開設28門課,共27位教師和1422名學生投入服務學習的行列。本課程規劃係由各院、系整合其專業領域的知能,透過在校內課堂上,或是參訪非營利組織等方式進行服務學習,藉以達到強化專業知能、自我反思、欣賞多元差異、了解社會議題,以及培養公民素養的目的。其中,課程主題涵蓋生態與環保、科技與生活、國際與觀光、安全與營建、行銷與推廣、課輔與學習等多重專業知能的服務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二至研究所的學生,透過專業知識和服務的連結並實踐,能更深刻體認自我價值及社會責任。基此,本報整理5門課程服務之成果,一同共享服務學習中的喜樂與收穫。
社會行銷專題企劃 幫孩子找個家
課程概要
由大傳系開設的「社會行銷與實作」課程,介紹社會行銷之理論、方法與過程,藉由與非營利機構的合作,培養實作經驗,同時運用行銷原則與技術影響社會的想法與行為,期望改進生活品質、提升社會福利。101學年度第1學期的課程實作與「兒童福利聯盟」合作,透過該聯盟人員的解說與介紹,讓學生瞭解募款目的與目標,並以分組競賽的方式為其聯盟設計、規劃社會行銷企劃案,試圖將所學得之專業知能與服務學習相結合。
課程助教大傳所三郭靜育表示,社會行銷與商業行銷最大的不同在於社會行銷出發點為幫助弱勢族群,希望學生透過課程內容與實地服務可以對非營利組織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如何讓人願意捐款是一大挑戰,學生可以利用課堂所學在兒福聯盟作實務上的運用,拉開學習的視野。」
◎學生反思與心得
大傳三吳泳欣表示,「透過這堂課瞭解到商業行銷與社會行銷的差異,社會行銷包含正面意義,須顧及企業形象,而非一味透過產品賺錢。」透過實地參訪兒童福利聯盟,瞭解收養、寄養與認養的差別,「聽到許多不成功的案例,覺得很難過,雖然要鼓勵他人認養小孩不容易,但希望能藉由和組員共同企劃的行銷案,幫助兒福聯盟,也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
大傳三林俊耀說:「我們這組同學幾乎都是有社團經驗的夥伴,所以在發想和活動企劃撰寫都會以過往經驗,再搭配老師上課所講的重點進行修改,很開心可以得到第一名。」林俊耀說明,透過這堂課的學習,雖然只是設計企劃案,但學到很多執行層面的技巧,「瞭解並不是畫大餅就好,還需要搭配業主有限的預算來達到妥善的運用。」
大傳三劉昱余提到,自己一直都有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例如帶營隊或出訪老人院等,但都是用勞力在做服務,「透過課程的啟發,學習用創意和巧思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很特別的經驗!」
編纂童話贈與偏鄉 讓閱讀不中斷
課程概要
你還記得童話故事〈綠野仙蹤〉中有幾個魔女嗎?你知道愛莉絲除了夢遊仙境外,還去過鏡中世界嗎?由中文系開設的「兒童文學」,結合兒童文學與中文系學生說故事及寫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深入了解兒童戲劇、廣播劇、童詩與繪本的同時,撰寫自己構想的兒童短篇故事,並於期末集結、獨立出版《蛋捲短篇童話集Ⅰ》一書,而最後的成書將捐至偏鄉地區學校。中文系助理教授鄭柏彥表示,「希望學生不但能夠自行創作、編輯,以了解兒童文學創作出版的知識,還能夠從中體會知識分享的理念。」
「兒童文學」開設至本學期,學生創作成果從繪本、童話集至本學期預定編寫的童詩集,在學校經費的挹注下,鄭柏彥決定將原本的社區服務改為編書、贈書,作為兒童文學專業知能的展現,「但經費有限,因此將贈送對象限定於教育部所訂特偏或偏鄉教育機構為主。而上學期預設200所偏鄉教育機構,對於淡江大學服務精神的傳播應遠比原先單一社區服務來的更寬廣。」對於學生構想的童話,他認為,「童話的第一步還是故事的發想,這部分不因科系差異而有差別,主要差異還是來自於每位同學對於兒童文學的興趣與本身的創意。」但文字及敘述能力上,中文系學生會比外系的學生較佳,因此他安排1位主編、3位編輯,協助排版及文字潤飾的工作,使故事更加流暢。
◎學生反思與心得
對編寫故事有濃厚興趣的中文四符傳煒,自願擔任主編,將書送給需要的孩子們閱讀、幫助偏鄉地的學童,他認為非常有意義。符傳煒表示,編寫童話時,自己會充滿夢想,彷彿回到幼時原始的純真,寫起故事來天馬行空,使他欲罷不能的構思了2篇作品,他說:「寫完會感到很快樂!」
公行四王璽雯表示,當初會選擇這門課是被課綱中的兒童戲劇所吸引,但在課程與創作過程中,赫然發現自己因為多年的「學習」,思想漸被無形的框架侷限,「好像長大以後,格局並沒有成正比,反而被侷限住,無法再天馬行空。」因此期望藉由這堂課,從大家共同創作的過程中尋回童心。
醫療輔具再進化 關鍵訊息不漏接
課程概要
由資工系開設的「專題實驗(二)-智慧型手機應用於居家復健」課程,透過與醫院合作,瞭解病患實際需求,以智慧型手機作為應用媒介,將資訊工程與居家復健做結合,利用自製的輔具嘗試將病患復健情況轉化為相關數據,並傳送至智慧型手機中,讓病患即使在家自行復健,也可讓醫師瞭解實際情況。
課程將專題製作與服務學習做結合,由研究生先至醫院參訪、研發輔具,再帶領大學生做技術指導,同時透過病患回饋來改良器材,藉以提高實用性與可行性。此外,課程除了體現整合跨領域的能力,也促進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服務的精神與力量。
資工系副教授陳瑞發表示,課程開設的最初緣由是發現醫師常難以取得病患居家復健的真實情況,「因為我是做資訊工程的,再和醫生討論後,或許可以嘗試研發電子類的相關輔具,讓病患在回診時,醫生就能透過電子產品來得知病患復健的相關數據。」此外,陳瑞發說:「學生常以天馬行空的想法來製作專題,在實際應用上往往不敷使用,此次透過與醫院的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從技術層面出發,製作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器材,同時將所學得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學生反思與心得
資工碩一劉冠宏表示,這次學習是很特別的經驗,「我們與婦產科、泌尿科合作,因為平常男生不太有機會接觸,透過這堂課讓我們較瞭解女性的生理狀況。」劉冠宏笑說:「做出器材後,會想知道使用者的適用程度,但因為對象是老人家,他們常不好意思說出來,反而使器材達不到最佳效果。」
資訊三戴妤庭表示,從課程中學到很多理論外的專業技能,在許多應用層面有大幅度的精進,「例如當遇到問題時,一開始只會毫無頭緒地亂找資料,到現在我們已經能容易地發現問題所在,並快速地找出解決辦法。」戴妤庭笑說:「我們曾經因為在開發中遇到一個很小的程式錯誤,而耗費一整天都死盯著那段程式碼,最後實在解決不了才尋求協助,結果助教三兩下就輕鬆解決了,讓我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森林生態體驗課 實地走訪惠蓀林場
課程概要
由通核中心開設的「森林生態與樹木保護」課程,於上學期邀請到「台灣生態教育推廣協會」講師蒞校授課,以圖片、影片及標本等輔助教材,增加學生對森林生態、樹木病害、香草植物、昆蟲與兩棲爬蟲的認知,並且讓同學們透過視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實際體認動、植物。此外,課程帶領學生實地造訪惠蓀林場,進行為期2天1夜的校外教學,參觀樹木保護成效、學習生態基本常識、體驗大自然,並將所學實際應用於生活環境的感知中,進而傳達保護樹木與生態維護的重要性。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講師蕭文偉表示,課程開設的緣由是因為學校的樹生病,所以若能藉由課堂教授知識的機會,提升學生對於樹木病害與防治的概念,也可帶領同學們親近校園中的生態。在課程設計上,嘗試將學習層面擴增至生態教育,特別與「eye上大自然」的講師們合作,同時舉辦校外教學、徵文比賽,透過課程內容的豐富度,喚醒大家對自然的熱情。蕭文偉說明,「人與自然的生物息息相關,因此服務不只是對人,藉由與自然的接觸,讓同學不僅增加對生態的認識,更能對自然有所保護與回饋。」
◎學生反思與心得
中文四楊蕙綾說:「當初會選這堂課是因為曾看過蕭文偉老師上『大學生了沒』這個節目,覺得應該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透過實地走訪野外,可以接觸大自然認識各種動植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從老師播放的影片中,看到蛇把蛋吞下去再把蛋殼吐出來,很可怕!」
德文二莊靜提到,課程設計很有趣,讓學生對於大自然有更深層的認識,「以前不知道原來臺灣有很多樹木生病,上完課才瞭解,樹木的生態和現況,還有樹木醫生的重要。莊靜興奮地說:「認識香草的課很生活,不僅學到香草的相關知識,老師還以食物料理作搭配,相當吸引人。校外教學也令人印象很深刻,實地體驗和親眼見證的感覺超棒!」
傳承原住民族文化 帶你探索原知原味
課程概要
臺灣族群多元化,但你知多少?由通核中心開設的「原住民文化與部落服務」課程迄今已有4個學期,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群、文化及歌舞祭典,並輔以「部落踏查」、「部落文化成長營」2部分課程設計,前者讓學生將理論和實務結合,透過分組蒐集資料、實地踏查、訪談耆老,藉以了解當地人文和地理景觀,並於課堂中分享田野調查概況;後者則藉由寒、暑服務隊實地進駐部落,並教導原住民學齡兒童繪製綠色生活地圖,培養其對於在地文化的使命感及歸屬感。
本學期特別邀請建築碩一吳培元,以原住民的身分和觀察角度,講述臺灣原住民、漢人間的互動、衝突,進而引導同學反思族群間的關係。此外,期末也邀請曾參加來吉部落服務隊的服務員,以及參與源社文物展的工作人員,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
授課講師陳瑞娥表示,「讓非原住民學生可以在課堂中汲取更多關於原住民族群的知識,並且嘗試盡己所能來維護及傳承其文化,同時也讓原住民學生能對於自身文化有所覺醒。」上學期帶領同學來到臺東縣三間部落,實地踏查當地神社、古井等景點,透過製做綠色生活地圖,回溯部落歷史過往,使部落學童能對自身部落產生認同感及進一步的了解。
◎學生反思與心得
身為排灣族暨源社前社長的土木三高筠筑表示,對自身文化並未完全了解,畢竟一個族群之大,若要通盤了解,勢必得耗費些時日,課堂上雖然未深度介紹各族群,但有助於增進不同族群的基本知識。「臺灣原民文化底蘊相當豐厚,我覺得原住民文化應當永續傳承,而部落人做部落事,更該同心協力加以發揚光大,希望未來有機會回到自己的部落,或是其他原鄉部落服務。」
擔任寒假服務隊「海蛞蝓文化營」隊長的物理三毛榕瀚提道,有別於分組部落踏查所觀察到的淺層面向,寒假服務隊則是考量到生態、人文等層面,深度認識該部落,並透過建置綠色生活地圖,進而提升居民對於部落文化的認同感。「接觸多元文化可以看到成長在不同環境下的孩童,所展現的個人特質,也使我開始思考自身的定位和角色。」
從未接觸過原民文化的資傳四謝宜家分享到,實地的部落踏查是選修課程的主因。「對於踏查前須蒐集相關資料的禮儀,感到印象深刻,也極具有意義。而走過部落之後,體悟到唯有真正了解原民的需求,才能適切地協助他們,更希望藉此服務學習的機會,讓有能力幫助部落的人也能主動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