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4-04-07

【卓爾不群】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 引領新頭殼 創造媒體新思維

【記者李又如專訪】網路將時空縮短,能夠時時刻刻關注社會動態,不用再等到隔天拿到報紙,才知道發生什麼事。有一間通訊社即從網路出身,以10幾人的小規模,在記者採訪時的此刻,堅守學運抗議現場,為民眾帶來即時、卻完整的第一手消息:《新頭殼》。該媒體的總製作,是企管系校友莊豐嘉。曾擔任中央社副總編輯的他,是面對業配、政治干預的記者信賴的後盾,和友人一起創立網路新媒體,做不討好的嚴肅新聞,卻在一片對媒體信任崩盤的局勢中,培養出一群忠實的觀眾。

「我大學的時候只填了兩個志願:企管、法律,從沒想過要當記者。」莊豐嘉笑說,「第一次接觸新聞,是為了要追女生。」當時的淡江還沒有大傳系,他與心儀的女生一起參加新聞研習營,是他認識新聞的開始。除了本科系的書以外,他也廣泛閱讀文學、哲學、心理學,拓展視野,也增加了對文字的敏感度。

退伍之後他進入環球經濟社,「那是研究財經的機構,有時會接觸一些政府的研究案,訪問一些要員,很像記者的工作。」正逢報禁解除,新的媒體如雨後春筍冒出,他躬逢其盛,也見證媒體興衰:《自由時報》第一次大規模招考、解嚴後政治火紅的自由氣氛、到平面媒體往電視媒體湧去的年代,他身在其中,經歷《自由時報》、《新新聞》、《台灣日報》、中央社,從記者到編輯、採訪主任到總編輯,莊豐嘉有著完整的媒體歷練。過程中他非常珍惜優秀媒體人帶給他的火花,像是《新新聞》「很難得的是,我的主管們觀點都不同,卻能在同一個媒體中呈現,能向他們學習,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在全臺最大的通訊社-中央社,擔任副總編輯兼國內中心主任,他是記者們的後盾。當時的記者寫到較敏感的政治爭議,甚至會揣摩上意:「這個可以寫嗎?會不會被刪掉?」莊豐嘉說,「如果是事實,你就寫,不必避諱。」他認為記者的本分是堅守新聞倫理,以事實為本,所以才會與前新聞局局長蘇正平、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開闢的新淨土:《新頭殼》(newtalk),堅持不做業配新聞,在廣告傷害媒體形象的這些年,成為少數的清流。

《新頭殼》是即時通訊社,也開放公民參與、發稿,同時擁有專業編輯室、及開放的公民平台。會這麼設計,來自於幾個創辦人對網路的新想像,網站內不只有文字,還有節目、線上辯論等機制,「網路媒體不該只是把報紙上、電視上的東西複製貼上而已。」莊豐嘉說,網路讓受眾與媒體開始互動,「但我們要讓公民成為主流。」

他們提供場地、設備給各種公民團體,《新頭殼》不干預節目內容。讓公民有參與媒體的權利、懂得如何運用媒體,甚至替臺灣社會培育更多公民記者,「有些傳統記者會有菁英主義:我認為重要才寫。公民不一樣,他覺得跟自己切身利益有關就去報導,不管有沒有讀者,雖然主觀意識較強,卻可以補足傳統媒體的偏見。」

「我們就是要做嚴肅新聞(Serious News)。《新頭殼》關切的包括政治、國際、兩岸、媒體、社運、環保領域等,重要卻被八卦、娛樂新聞擠下版面的議題。它的使命,是要促進華人世界民主。報導被邊緣化的議題,並推廣到Yahoo等入口網站,擴大受眾的範圍,「這幾年來我們經歷各種大小戰役,如大埔事件、國光石化、文林苑拆遷、反核、反旺中……等,我們除了參與,還邀請他們上節目談,替社會延續這個火焰。」他提到,「讓政治人物都知道要注意人民的意見,不然會被推翻。」

嚴肅新聞,真的有市場嗎?不計重複瀏覽次數、不算入口網站,該網站新聞一個月有30萬人在看。而能靠網路翻身,莊豐嘉舉了個例子,說明網路帶給閱聽習慣的劇烈衝擊:「我們的流量來源,第一是Facebook、第二是Google、第三是網站本身。」他解釋,從Facebook連結進來得多,代表你關心朋友們關心的事情,「朋友」就成了你的資訊編輯;而Google的流量則顯示閱聽眾是積極主動,找尋自己想看的事物,不再是傳統媒體單一的傾倒;網站流量多,則表示《新頭殼》已經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網友會幫你分享、按讚,這個動作是積極的,它傳播的力量、對社會的影響力就更大。」

在媒體的歷練,雖然與自己讀的科系無關,但莊豐嘉表示,企管系的訓練著實幫助他很多,他自認與語文、傳播科系概念不同,他說,「當總編輯不一定要寫稿,有記者、主任負責,但總編輯就要學習管理這些人,以及鼓舞士氣。」

莊豐嘉說,「不能用傳統的思維來經營媒體。」目前手機瀏覽量已占總瀏覽量的一半,新聞不再像是報紙以「天」為單位,而邁進分秒必爭的時代。他說,媒體是資本、人才密集的產業。傳統媒體的經營需要太多資本,硬體設備佔去了太多支出,「做網路,我去掉了一半的資本,可以更專心在經營人才上,但我的影響力也不會比較差,現在已經是網路在主導電視、報紙的新聞。」像之前曾引起極大爭議的成大南榕廣場命名爭議,就是《新頭殼》的獨家,還是由暑期實習的學生所寫,「我只靠一個實習記者,就可影響整個社會輿論。」

他提到,社會運動除了建立良好的人脈、學習與人溝通以外,更能提早了解社會運作。莊豐嘉說,「較少思考的學生,雖然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屢獲主管喜愛,但你在社會很難扮演領袖的位子。」

未來他持續以他的思維,為臺灣社會大眾換一個新「頭殼」。

NO.926 | 更新時間:2014-05-06 | 點閱:167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