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逸峰專訪】「再大規模的交通政策、還是得從最小單位的行人開始考量。」沈慧虹開門見山地說明她的施政原則。去年12月交管系校友(現運管系)沈慧虹受新竹市市長林智堅任命為交通處處長。(3月2日出刊的956期淡江時報一版報導:本校多位校友榮任各縣市政府局、處新首長!)
擁有交通管理專業背景的沈慧虹表示,「我希望運用學術專業制定政策,站在市民角度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思考。」她以宏觀的視野通盤檢討,顧及行人權益,讓看似生硬的交通運輸工作中,充滿人的溫暖。
落實新策致力提升新竹交通品質
初到新竹,沈慧虹正著手改善行人路權、規劃新公車路線、取締交通亂象,「新竹市素有『幸福花園城市』美名,我將致力提升交通品質,讓新竹市持續開滿幸福花朵。」
沈慧虹認為交通運輸管理是一門「因地制宜」的學問,新竹市是個自鄭荷時期就開始屯墾的古都,經歷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至今仍維持古老的街道設置,因此有路幅狹窄、人口稠密之憂,在交通上自然是每逢尖峰時刻就塞車。」上任之初,沈慧虹便開始思考:「什麼樣的交通規劃才是對新竹市民最好的方式?」
說到交通狀況,記者問:「曾聽過有人批評新竹市亂停車,『是個沒有路肩的城市』。」沈慧虹對此說明,「新竹市區除了在上下班、上放學等尖峰時段會塞車外,由於百貨公司不少、加上市區一些景點,在假日也會造成周邊路段壅塞。」對市區交通現況已了然於胸的她指出,「科技產業雲集的新竹科學園區,周邊連外道路的車流也常常遇上瓶頸,除了路窄、車多,層出不窮的並排停車亂象、更是造成堵車、亂停車的元凶之一。」
沈慧虹看見當下最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已實施加強取締並排停車。而春節期間試辦市區巡迴公車,因行經熱鬧路段,利用率高的成效讓她發現,只要公車路線能符合民眾需求、便能提高公共運輸使用率,進而緩解壅塞狀況。「公共運輸資源的量是固定的,因此要更詳細的規劃公車路線、讓投入的資源能發揮到最大效益。」
在交通運輸業界多年,沈慧虹服務過許多縣市,看見城鄉差距,「在臺北市大眾交通發達,捷運與公車密度大概是幾分鐘1班;新竹則屬於次都會區核心都市,公車大約是15分鐘一班,但一些偏鄉,一天公車的班次,可能一隻手就數得出來。」她充滿使命感地說,「我要從交通運輸角度,服務每一位民眾!」
沈慧虹認為,大眾交通運輸應該要普及全臺各個角落,「至少要能滿足教育與醫療兩類需求,以民生為本。」因此她表示將致力推動適合身障者的通用設計,「希望讓身障者也能行無礙。」沈慧虹更期許未來將地方與中央的資源緊密結合。
從基層學習到獨當一面
沈慧虹是通過普考、高考擔任公職的,曾於臺北市捷運處、臺北市政府交通處、交通部公路總局等單位服務。她說,「公家機關組織、職掌規劃縝密,彼此環環相扣,首重協調溝通。」由於有交通管理學術背景,沈慧虹以專業來制定交通運輸策略,「例如測知用路人心理、分析用路人行為,便能策畫出最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方案,實現社會正義。」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及格後,沈慧虹曾赴阿里山森林鐵路奮起湖車站擔任站長,「據說是林鐵的第一位女站長。」她開懷笑說,「中文系校友董智森還曾在聯合報撰稿報導。」雖然當時森林鐵路一天僅有一車次往返,但奮起湖是觀光熱點,每趟都乘客滿滿!「當時山上資源較少,沒有另設宿舍,我時常在候車室裡就寢,算是相當難得的體驗。」
任職臺北市停管處、交通局很長一段時間,沈慧虹認為,臺北市建設成熟、組織完整,在旅客服務上相對有發揮空間,「我曾推動U-Bike擴點、國際花卉博覽會的疏運政策訂定。如今騎乘U-Bike已成為市民的全民運動、花博的交通規劃也頗受好評!」為民付出的理想得以實踐,讓沈慧虹頗有成就感。
肯定淡江將社團學分納入畢業門檻
本校多元的社團風氣在沈慧虹求學時就已相當盛行,「我在課餘時間相當投入社團活動,由於對媒體工作感興趣,便參加了新聞研習社,作品也曾被刊在淡江週刊上(現淡江時報)。」她興奮地分享當年採訪、寫作與辦理營隊等過程,曾任新研社採訪組長的她,憶起往事顯得神采飛揚,「我總是與記者們琢磨新聞稿,用鐵血的方式傳授新聞採訪、寫稿技巧,盼大家能在衝突與認知中一同成長。」
提起本校首創將社團學分納入畢業門檻,沈慧虹表示肯定與贊同,她以自身經驗說明,「社團宛如微型社會,能培養協調溝通、站在他人立場著想、多元思考等能力,更是一個能嘗試錯誤、不帶利害關係、坦然面對彼此的場域。」她鼓勵學弟妹多參與社團學習。
訪談尾聲,沈慧虹表示至今難忘當年沿著宮燈道追逐夕陽的年輕心情,她閃著年輕眸光說,「求學時每天看著落日美景,那是我最有青春活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