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學術圈 2015-06-22

林呈蓉 淡水學研究 奧援地方社區服務承擔學術責任發展地方學

「本校歷史系帶動臺灣歷史學界以學術支援地方學研究,扮演先驅者角色,緊密結合當地。全球視野前提,須從鄉土關懷著手……」

文/黃怡玲、攝影/馮文星

研究緣起

本校歷史學系系主任林呈蓉擅長臺日雙方關係之史學研究,留學日本鑽研比較文化學,返國後以人文科學博士之姿埋首於文史領域。她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下,不能只了解自己的國家,還要了解別人的國家。」她進一步說明,臺灣與日本同為島國,關係甚密,不但地理位置鄰近、文化更深受日治時期影響,因此「以日本為他山之石,藉由研究日本的對外應對關係,進而延伸關注臺灣近年來的國際情勢,試著找尋面對國際間問題的解套辦法。」

她結合自身所學,致力於臺灣對外關係研究,盼能從歷代先人的智慧結晶中,重新為臺灣人找到放眼世界,站穩國際的立足點。

研究領域

林呈蓉埋首於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臺灣史、中日關係史、東亞國際關係研究、日本史等文史研究,尤善於「臺灣史料研究」與「中日關係史」領域,投身此研究不遺餘力的林呈蓉解釋,透過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民族思考邏輯與行動模式,「歷史有法則與公式可循,是如同潛藏在人類血統裡的文化DNA一般。從國際情勢發展與問題解決來看,當國家遇到問題時,通常會先追溯歷史並仿效先人智慧來渡過危機;過去如此,現代亦是如此,我們也可大膽推測未來或許也會如此。」她希望,以鑽研前人的生活經驗累積,來掌握現今時代的脈絡,洞悉未來國際情勢發展,以搶先取得掌握國際溝通與合作的要領。

林呈蓉在進行近代國家民主發展進程之研究中,從研究日本對外關係的思維,延伸至臺灣近年來的國際問題。為什麼是日本?她細心說明,「最主要是,臺灣在日治時代植入現代國家意識,因此研究臺灣近代國家的文明發展歷程時,就要先研究日本近代歷史思維,進而探究雙方行為與目的;當時臺灣希望獨立自主,而日本走帝國主義路線,雖然立場不同但發展軌跡類似。」林呈蓉強調,經由歷史背景了解與分析,反思今日臺灣社會的形塑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於是她更進一步研究區域史,從地方了解臺灣史脈絡,「每個區域都有共同問題,因而我們從小地方開始研究時就有了『淡水學』。」她指出,「每個區域發生問題時我們可以溯往歷史,看看先人的解決方案並加以學習,這就是他山之石,反之亦然;因此記錄歷史也能成為他人的他山之石。」在研究過程中,她享受著「區域研究互相交流類似問題,並共同解決」的樂趣,「從自己的鄉土開始研究,進而慢慢擴展,到整個世界,希望將臺灣帶領到更寬廣的視野。」

研究歷程

林呈蓉歷史研究已21餘載,在漫長的史料研究中,她不諱言地坦承,研究過程確實辛苦,「因為必須像柯南辦案一樣,每個環節都要抽絲剝繭,尤其缺乏破案線索的卡關最為痛苦。」雖然如此,林呈蓉仍樂在其中,平時除爬梳史料外,並透過想像力營造與歷史人物的時空對話,「這樣的過程中去思考當時的對話方式與內容,遇到瓶頸時研究對象就會給你spotlight,會忽然開竅順利找到研究關鍵。」她分享史料解碼後的快意,「一旦發表歷史上不為人知的研究內容時,會很有成就感。」

林呈蓉也自我解嘲笑說:「不過,也踏入史料研究中無限甘苦輪迴的不歸路。」

研究成果

綜觀過去研究成果,她從「日本史」到「臺灣史」,再由「淡水學」到「臺灣學」。她表示,過去都以東亞角度看臺灣,近期嘗試從西方角度著手。林呈蓉認為,臺灣除有優越東亞交通樞紐的戰略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內涵:其中是經日本內化後導入臺灣的西方文明,加上島國本身的原住民文化和中華文化。在這多方文明薈萃的精華中,再融合臺灣人民積極個性,發展獨特的臺灣文化生活,她強調,「所以文化DNA是臺灣核心競爭力,更要了解歷史。」

她從鄉土關懷著手,了解並保存淡水歷史與文化,發表研究著作外,2001年起進行《臺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協助淡水區公所撰寫《淡水史料文獻蒐集》、《續修淡水鎮志》,更以學術支援地方學研究,分享淡水學研究心得與經驗。2014年11月辦「淡水學暨區域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透過在地研究內容將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區域,以開拓更廣泛交流。

未來展望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林呈蓉對任何事物保持高度好奇心,強調全球資訊爆炸現代,應時刻掌握時代脈絡。她分享,「歷史是人類過去經驗的累積,學習歷史就是從中學習管理人類智慧。當臺灣面臨國際困境的同時,腦中會立即聯想許多歷史小故事和過去解決方案。」

林呈蓉秉持著理性思緒,從歷史中找尋相關解套方式,記取前人教訓、學習並改進,「正因了解過去史事脈絡與經驗,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從源頭解決問題根本。」她由自身研究和所學出發,調整不同的高度與視野,研究對外關係,最終回歸文化根本並省思臺灣問題。她從史學深耕和了解自身民族文化本質中,藉此掌握和異己文化溝通要領,試圖突破臺灣國際外交困境,希望能開展屬於臺灣的道路。

主要研究領域與研究工具

林呈蓉的主要研究領域及專長在於: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臺灣史、中日關係史、東亞國際關係研究、日本史;其所用的研究工具是質性研究法、實證研究等。

研究聚焦

近期重要期刊論文

◎期刊論文:

1. 2015,戦前期台湾における日本食材の受容:工業統計表と台湾貿易四十年表に基づく推計,エリア山口 44,頁51-65

2.2014,殖民者的迷思:以1925年《臺灣訪問の記》為例,《臺灣史料研究》,

3.2014,〈從「皇民化」之觀點解讀葛超智(George Kerr)眼中的臺灣社會〉, 《從當代問題探討台灣主體性的確立》,頁221-243

4.2013,〈大臺北地區地方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合著)〉,《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頁1-45

5.2013,〈從「東洋協會」的發展經緯思考臺灣之於東亞的定位〉,《近代東亞中的臺灣》研討會,頁31-64

6.2012,從「淡水學」到「台灣學」—兼談地方學研究之意義,台灣史學雜誌13,

◎代表著作:

7.《臺灣涉外關係史概說》(2015)

8.《水野遵:一個臺灣未來的擘畫者》(2011)等

9.《皇民化社會的時代》(2010)

近期中即將出版的新書則有經典臺灣史系列《十九世紀強權競逐下的臺灣》。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本校教師歷程系統,以「林呈蓉」查詢。(網址:教師歷程系統http://teacher.tku.edu.tw/)

淡水學研究:

1998年歷史所草創之際,便針對包括淡江大學所在的整個大淡水地區,從歷史、生態、人文等各個層面進行研究,並定期舉辦「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從1998年首次舉辦「淡水學」學術研討會以來,至今已主導17年,其研究的研究客體是淡水在地社會父祖輩的歷史經驗,協助支援淡水區公所的各項藝文活動,並與在地的淡水古蹟博物館、以及淡水河對岸的十三行博物館有長期合作,透過歷史所的「地方文物資源應用」等課程的實作練習,並受邀至淡水社區大學演講,為地方人士的終身學習貢獻心力。

從淡水學到臺灣學之研究(文/林呈蓉)

我的研究領域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個人所關心之歷史議題,治學的思考核心是為臺灣的國際地位與外交困境尋找解套;另一則是作為淡江大學之一員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透過從「淡水學」到「臺灣學」之研究,扮演淡江大學與地方社區互動之平臺。

美國的高等教育界普遍認為社區服務亦為重要的學術責任,包括為地方社區或相關機構提供專業諮詢,使大學與社區緊密相結,而成為社會的資產與奧援,這樣的概念之於淡江大學而言,尤為重要。北臺灣從關渡以北乃至三芝地區之所謂的「大淡水地區」,唯淡江大學有歷史學系。換言之,淡江大學乃大淡水地區靈性之表徵,相關史蹟、史料的考察與諮詢,在地居民自然會與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聯想一起,而這也是本校歷史學系在二十世紀末超越其他大學,一馬當先發展地方學研究之緣起。

身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之一員,了解與保存淡水在地歷史與文化,自是義不容辭,也是責無旁貸。畢竟全球視野的前提,必須從鄉土關懷著手,欠缺對鄉土認識,則遑論擁有國際觀。除了出席學系舉辦之「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作之外,2001年乃找了4名學生組一團隊,完成《臺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2012年則協助淡水區公所完成《淡水史料文獻蒐集》、《續修淡水鎮志》之撰寫。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帶動臺灣歷史學界以學術支援地方學研究,扮演先驅者角色,因而有機會獲邀至各地出席學術會議,分享淡水學研究的心得與經驗,更從而闡述臺灣學與地方學研究的重要性,比較代表性的專論有〈淡水歷史研究與地方互動平臺:從「淡水學」研究到「台灣學」建構〉(《博物淡水》創刊號)、〈從淡水學到台灣學:兼談地方學研究之意義〉(台灣史學雜誌13)。

未來,一改過去多以日文史料為中心剖析歷史議題,今後將以西文史料為中心,進行文獻搜集與研讀,打破「中心vs.邊陲」的刻板概念,把臺灣研究之議題從東亞區域再推向歐美社會,及追求全球化思維中的臺灣定位。透過實證研究,讓歷史學變成既有趣又有用的研究學門,並為臺灣社會的未來尋求活路。

NO.971 | 更新時間:2015-06-22 | 點閱:154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