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陽光耶!圖書館這邊的風吹起來比較不冷,我很怕冷。」來自非洲布吉納法索的陶瑞珊對記者招招手,緩緩地從圖書館走過來,頭上的頭巾代表她回教徒的身份,雪片般的白色齒列更顯笑容親切,「哈囉!很高興認識你。」那幾乎沒有一點外國腔調的標準中文,一開口就令人驚艷。
大學時就讀本校國企系英語專班的陶瑞珊,以預研生的身分考上戰略所就讀,「我很想學習中文,中華文化讓我很著迷,所以一個人來到臺灣,我的家鄉距離這裡有1萬2千多公里呢!」正因為在家鄉學習華語時,她的啟蒙老師是本校法文系的校友,老師的熱情讓陶瑞珊決定來臺,「我也想了解老師口中所說的那個美麗的國家!」原只會單句的她,現在已能用中文流利應答,「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進入那個環境。」
陶瑞珊的母語是法文,因為國企系的養成與訓練,她的多益考出接近滿分的佳績,來臺5年的成長可見一斑,「現在的我,可以和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溝通了。」優異的語言能力,讓陶瑞珊連續兩年獲得邀請,擔任萬金石國際馬拉松的會場翻譯志工。
陶瑞珊也愛上臺灣食物,「皮蛋豆腐的味道好特別,我很喜歡這道食物;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來上一杯珍珠奶茶。」在臺灣有一群好朋友的她,在閒暇之餘則呼朋引伴,「朋友會騎著臺灣盛行的摩托車帶我離開淡水,去感受各地不同的風俗與自然風光。」陶瑞珊更融入臺灣在地文化,其中最吸引她的是原住民文化,「臺灣原住民的熱情奔放、喜歡音樂與舞蹈,還有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敬心態,與我的家鄉相似,讓我想起我的家鄉與家人。」
在入境隨俗中,陶瑞珊也有她在宗教等方面的堅持,譬如「帶頭巾」,關於這些堅持,她非常肯定臺灣社會對外來文化兼容並蓄的包容力,「縱使在歐洲穆斯林比例最高的法國,帶著頭巾總免不了被投以異樣眼光,但在這裡儘管穆斯林更少了,卻沒這個困擾。」陶瑞珊語帶感謝地說,「來到臺灣讓我發現,原來要做自己,竟是如此容易。」
「現在,我向新朋友自我介紹時,經常發生一種狀況,就是直到對方問起我來自哪裡時,才發現我又忘了自己是外國人,漏了介紹自己的家鄉!」在陶瑞珊歡樂的笑聲中,深刻地感受到她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不同文化有著不一樣的語言與生活方式,這些全新體驗真是令我著迷。」
碩士班畢業後,她希望能在臺灣從事貿易相關工作,「我希望自己能發揮大學、研究所所學,來回饋這孕育我學習成長的第二個家鄉。」(文/蔡晉宇)
NO.994
| 更新時間:2018-03-19
| 點閱:91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