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外交與國際系於上月18日,邀請英國前駐臺代表、本校外交與國際系副教授寇大偉(David Coates),在驚聲國際會議廳以「Britain Kisses the European Union goodbye. Why?How?and What Next?」進行演講。
演講中,他分析英國脫歐的歷史背景,投票時年齡層、不同社經地位的選民,分別在脫歐公投中所呈現的選擇,提醒公投不能只看單一面向。本報摘錄此場演講重點。
前言
英國於2016年6月23日進行英國去留歐盟公投(The United Kingdom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referendum),6月24日公投結果揭曉後,主張脫離歐盟的陣營贏得了多數,英國將退出歐盟。在探討英國脫歐公投(Brexit vote)的內容之時,我們需要對背景進行說明。
背景說明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歐洲損傷慘重,戰後,一方面整頓經濟並重建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為了防堵蘇聯擴張和德國軍國主義再起,法國時任外交部部長舒曼(Robert Schuman)提出「舒曼計畫」,與西德、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和盧森堡簽署《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或稱歐洲煤鋼聯盟,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以煤鋼產量限制軍事工業,成為戰後重建和和平的保障,也是日後歐洲共同體、歐盟、歐元區的始祖。當時英國並未加入ECSC,直到ECSC重組為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經濟發展迅速之後,英國才開始申請加入EEC,歷經法國時任總統戴高樂二次拒絕後,終於在1973年成EEC的一員。
儘管入歐成功,但是朝野在親歐和反歐的意見上未能消弭分歧之外,加上國內勞資糾紛、罷工、通貨膨脹、失業率高等經濟不振的混亂中;1975年,英國時任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領導的工黨政府舉行了英國第一場全國性公投,決定否繼續留任EEC之中,投票結果是67.2%支持留在EEC。
80年代,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德洛爾(Jacques Delors)著手推動歐洲一體化,如把歐洲議會作為歐洲的立法機構,制定單一歐洲法案等,英國時任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歐洲一體化的磋商中不斷地為英國爭取權益,但英國經濟惡化導致民意下降,讓柴契爾夫人下臺。1992年,歐洲共同體各國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後,歐洲共同體變成了「歐盟」,1995年12月歐盟正式定為歐洲單一貨幣為歐元。時任首相布萊爾計畫於1997年改用歐元受到當時財政大臣布朗(James Gordon Brown)的阻止,至今都使用英鎊。
英國獨立黨的崛起成為脫歐推手
英國獨立黨(United Kingdom Independence Party, UKIP)成立於1993年,其政治理念是推動英國脫離歐盟,於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成為英國73個席次中第一大黨,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是英國「脫歐派」的領導人物之一,於2015年選舉時在移民政策上認為,倘若不控制移民人數會使各種福利吃緊、薪資也會下跌,因此要求歐盟公民的移民必須和非歐盟移民一樣受到計分積點制控管。
2013年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競選連任首相成功,承諾將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公投,為兌現承諾將於2016年6月23日進行脫歐公投。公投結果中51.9%選民支持脫歐;48.1%選擇留歐,讓英國人民決定脫歐。
從這次投票分析來看,此次的公投的平均投票率為70%,18至24歲的投票率為36%,65歲以上為90%,老年人踴躍投票是英國脫歐勝出的原因之一。公投結果出爐後,法拉吉閃辭黨魁職務外,卡麥隆也於2016年10月請辭下臺,由梅伊(Theresa May)接任首相,宣示要在2017年3月底前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展開為期兩年的脫歐談判。
英國脫歐公投後的影響
英國脫歐結果除造成英鎊貶值、國內經濟動盪外,目前對內外的工作和居留、經濟、貿易等法規需要重新制定。對內,英國人民至歐盟國家工作,以及產業延伸至歐盟的其他國家都可能面臨受限;而對外,外來移民與專業人才的聘僱的相關法案也尚未明確,若嚴格限制外來工作者的資格條件,除了可能會影響專業人才赴往英國就業的意願,也動搖投資者對英國市場的信心。
而即將到來的脫歐談判中,英國須面對其所帶來的政治、經濟、金融上等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而要如何在限制歐盟公民自由出入境的同時,持續獲准留在歐盟單一市場,以減少英國對外貿易中歐盟所佔五成比例的衝擊,將是未來關注的焦點。(文/陳品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