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16-12-22

【產學合作圈】鄭晃二 推廣無檳工地 營造健康城市

■ 文/林妍君、攝影/蔡晉宇

建築系副教授鄭晃二

學歷/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博士、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建築碩士、本校建築系學士

經歷/本校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建築系主任暨所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常務理事、行政院文建會公共藝術諮議委員、經濟部商業司魅力小鎮諮詢委員、農委會水保局鄉村營造諮詢委員、台灣鐵路管理局全線環境景觀總顧問、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行政院公共工程採購評選委員會學者專家、社區防疫聯盟資訊建構組副召集人、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雙福發展處「友善城市陣線聯盟」顧問

研究緣起

「健康城市計畫」本是城市規劃中的一部分,以經濟發展、交通建設作為構想起點,但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忽略了健康因素的重要性。長期關注此類議題的建築系副教授鄭晃二說,打造健康城市的重點在於試圖轉移經濟發展、都市更新及房地產建設等開發重心,藉由提升公共空間、增加綠地,以及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使每位市民身心皆能獲得健全發展。

因此,為打破多數人認為「政府本應提供完善公共財」的認知,鄭晃二近年來主要研究的產學合作對象,是攜手公部門積極營造健全的生活場域,從金門縣健康城市計畫專業服務,到營造無檳支持環境工作計畫,廣邀民間參與健康議題的討論,透過改變公共政策,平衡環境發展,更盼開啟產官學三方合作,共同再現健康城市。

鄭晃二說:「任何研究計畫都是嘗試改變社會的方法,或許當下窒礙難行,但說不定未來在都市發展也能發揮預期效益。」有感於都市設計在理想與現實的兩難,長遠發展仍須考量自然環境與樂活健康的重要性,自此展開一系列產學合作之路。

研究領域

鄭晃二深耕建築領域逾30年,長期鑽研「設計的認知與感知」、「社區對話與設計」及「社區與健康空間」等議題,規劃社區營造和經營健康都市更是他近年的研究重點;其中,103年營造無檳榔支持環境工作計畫、金門縣健康城市計畫專業服務,於104學年度榮獲本校專任教師研究(產學研究計畫)獎勵。

探究健康、友善環境,鄭晃二說明,根據勞動部分析國內勞工十大死因,在2004年到2006年間,口腔癌穩居惡性腫瘤之冠,也是男性勞工第二大死因,顯見檳榔對人體健康危害程度相當高,除了衍生醫療需求,甚至連帶提高了全民健保支出,從此政府展開「戒檳榔運動」。相當了解營造產業特性的鄭晃二,以建築專業的優勢,遂而向國民健康署提案,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工地尋找營造廠老闆、職工,推廣「營造無檳支持環境工作計畫」。

國民健康署「營造無檳支持環境工作計畫」

自101年起,協助工地營造成為一個無檳榔的支持環境,輔導有嚼食習慣的工地人員戒除檳榔。鄭晃二指出,「在建築工地環境中,嚼食檳榔的工地人員比例極高,除了為提振工作精神,也是同事間用來『搏』感情的物件。」然而檳榔有如口腔癌的催化劑,長期食用更會造成健康傷害。

鄭晃二形容,提倡「無檳」像是一種緩慢的進程,早期工地多使用罰錢的方式來遏止,但工人特性大多鐵齒,因此成效不彰。為讓計畫順利推行,鄭晃二採取發放口香糖、喉糖的方式來取代檳榔,並製作宣傳標語印在結冰水瓶蓋、口香糖外包裝上,也邀請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口腔癌友、醫療院所醫師宣導檳榔防制講座,甚至還找來衛生局舉辦口腔黏膜篩檢。

至今,協助了10處工地建立無檳支持環境,並於104年底拍攝《無檳工地秀,健康無病痛》紀錄片,片長3分鐘,真實紀錄工地人員對於檳榔、口腔黏膜篩檢的反應,以及營造公司對於無檳工地的看法。鄭晃二笑說:「目前無檳計畫持續進行中,我們真的很難要求工地人員馬上不吃檳榔,得找出各種有效的說服方法,因此團隊也在不斷地修改施力點,盼計畫能順利推行下去。」

金門縣健康城市計畫專業服務

鄭晃二也與金門縣政府合作的健康城市計畫專業服務,於2013年推動到2015年,以橫向連結、資源共享、滾動式檢討與修正3大特色,帶領縣民一同參與、打造金門縣成為健康和高齡友善的城市。他以消防局推廣安裝火災警示器為例,宣導過程需要多與住戶互動,但對於高防備心的獨居老人,解釋安裝警示器的重要性,則需要串連社會局、衛生局及里長等單位合作。鄭晃二說明,推動健康城市計畫等於創造一個「關心縣民健康」的平臺,集合縣府各局處資源、專業醫療機構及第三部門團體等,全盤檢視縣內健康需求及成效。

此項計畫推動期間,協助金門縣僅花費1年就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健康城市聯盟(AFHC);金門綜合醫療大樓的啟用亦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拓展社區關懷據點、樂齡學習中心遍及到各鄉鎮;打造運動島,讓縣內球場、PU跑道等運動環境達137處;而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較3年前下降14.8%,資源回收量更提升31%;讓政府服務滿意度超過9成,皆是最好的成果展現。

多次產學合作計畫,鄭晃二皆帶著學生參與研究,讓他們身處社會環境中,面對真實挑戰、累積實作經驗,進而建立起在建築領域的專業及價值,「我從不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直到他能站穩腳步、勇敢回答,這就是屬於他的學習果實。」因為真實世界不像閉門研究,要能夠充分掌握一切參數,才能獨當一面。

研究展望

展望未來,鄭晃二在建築研究的道路上,會持續與建築對話,拓展與完善更多的「健康空間」。他觀察,目前臺灣逐步走向高齡化社會,倘若仰賴保險給付,將可能拖垮醫療體系,再加上勞動部放寬外籍看護聘用標準,讓長照產業的勞動環境陷入惡性競爭。因此,他企盼攜手校外單位合作研究高齡者相關議題,將規劃社區設計、尋找適切服務及資源等理念融入研究議題中,進而對提升臺灣社會長照環境有所貢獻。

研究聚焦

代表著作

1. 鄭晃二(2009)。《創客城市》。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 鄭晃二(2007)。《雙城故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3. 鄭晃二(2007)。《城意市象:街道是生活劇場 簡簡單單就是美》。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4. 鄭晃二(2005)。《創造安全的社區:犯罪防治、社區防救災、家暴防範》。臺北市:內政部。

5. 鄭晃二(2005)。《先把社區做好》。臺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6. 鄭晃二(2005)。《城市散步:12場城市文化、生活、景觀的漫遊紀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7. 鄭晃二(2005)。《荷蘭:看不見設計的設計,叫做風格的風格》。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8. 鄭晃二(2004)。《手工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臺北市:日月文化出版。

9. 鄭晃二(2004)。《台灣東西向:十四場文化與建築的對話》。臺北市:文建會。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本校教師歷程系統(網址:http://teacher.tku.edu.tw/),以「鄭晃二」查詢。

合作單位回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

依據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分析,死於口腔癌的勞工職業類別前3名,分別為建築工程業、陸上運輸及漁業。其中,建築工人因工作特殊性,較難以觸及介入,為使口腔癌高危險族群能有檳榔致癌認知及行為改變,無檳生活環境的營造十分重要,非常謝謝鄭老師於近年來的用心經營,積極推廣無檳工地,也期待借重鄭老師建築與健康營造的專業與資源,成為散播無檳工地的種子,將知識與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建築工地人員可以在一個更友善、健康的環境打拼。

發揮影響力 盼改變臺灣(文/鄭晃二)

一直以來,我認為教學是老師的首要任務,研究則是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與品質。在建築領域來看,更大的原因是避免理論和實務脫節。而我的研究多屬於社會參與的性質,與公共利益具有高度相關,也是廣義社會服務的一環。在我的認知中,大學教授是「社會公器」,社會給予一定程度的信任,既然發言占了優勢,所以我們更應該謹言慎行,避免造成負面影響。如同我覺得承接研究計畫案,除了符合一般大眾認定學者的角色與任務,還需要同時兼顧實現自我價值,研究團隊更是整體社會服務的一個環節。

1995年,我回臺參與社區營造,也曾被社區居民當面指責說,「還不都是你們這些外來的學者…」當下不知如何回應,後來設身處地思考這些衝突後,也開始明白立場和觀點的「差異」,是促使社會有改變的動力。畢竟公共利益跟大眾想像的不一樣,社區營造影響層面廣泛,過程更是漫長一場協商,需要互動與學習,有時甚至要歷經5年、10年的進程,才能看到社區與社會的改變。因此,我常會換個角度思考,其實執行每項計畫都會有新發現,以樂觀看待、藉此轉化成研究動力。

目前正在推行營造業的工地無檳計畫,當時名稱叫做「無檳工地秀」,經過這幾年的推動,我再次印證,只要找到人性良善面,就有機會突破困難。舉例來說,一般工地禁止菸酒檳榔,通常採行取締、罰款方式,一旦管理有盲點,工地還是會出現煙蒂、酒杯及檳榔渣。傳統管理治標不治本,如果能找到關鍵介入點,讓他們明白無檳的初衷是對自身及旁人有益,在工地中慢慢形成一個友善的氛圍,即使不用立法,大家自然會相互約束,再配合宣導減少檳榔種植面積,這場戰爭一定會打贏,這正是良善面發揮效益。

任何研究計畫都需要創意,目的不是為了發明不存在的事情,而是找尋一些新方法來解決舊問題,或以創新整合解決老問題。我認為找到提案的價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有利用價值外,還得顯現具體成效。而支撐我繼續做研究的動力正是人的改變,影響跟我互動的人們,且透過他們再繼續改變周遭的人,這帶給我相當大的成就感。

今後,我仍會秉持相同理念,挑戰冷門項目。學者的研究生命有限,如果每年可以做一件有意義的事,10年就累積10件;那100個人來做,10年後也能有1,000件的成績,臺灣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NO.1023 | 更新時間:2018-04-19 | 點閱:166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