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17-04-06

【翰林驚聲】MIC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 剖析十三五規劃掌握契機

本校大陸所於3月9日邀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MIC)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總監陳子昂以「剖析中國十三五規劃,掌握產業浪潮與台商契機」為題演講。陳子昂鑽研兩岸產業合作及政經情勢,在資訊電子相關領域之研究長達25年以上。陳子昂到場分享世界產業趨勢,本報摘錄此場演講重點。

1111人力銀行每年有對臺灣大學生畢業後最想去的國家調查;調查中看到,過去10多年最想去的都是大陸;但從去年調查中,東南亞10國所加起來的百分比已超越大陸,但單一國家仍是大陸居冠。我想藉此調查延伸說明,大陸政策發展的產業趨勢的前景說明。

十三五規劃 建設美麗中國

大陸訂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或十三五),是從2016年到2020年將進行的重要產業發展,將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當務之急是縮短貧富差距,期望於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高,以未來五年保持6.5%以上的經濟成長率為目標來改善大陸人民生活水準。

從十三五規劃所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看到,其中53%都是跟綠色環保有關,且被訂為約束性指標,可見大陸未來最大的商機就是綠色環保。另外,其創新發展的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將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以發展大陸版工業4.0,尤其在「中國製造2025」首重智慧製造,和工業強基,這兩者間的共通核心技術是「人工智慧」(AI),自去年起,大陸不斷提高薪資延聘此類技術研發人員,各級大學也大力培育AI等相關領域相關人才,來因應就業市場需求。

AI人工智慧發展成顯學

Google於2014年收購的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 ,他們開發的人工智慧AlphaGo對弈世界圍棋棋王受大廣泛的討論,與Amazon Echo、 Google Home等智慧管家和即時口譯機的推出,更加速讓此項產業竄紅,也改變了你我的生活,人工智慧發展下所需的資料探勘(Data mining)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兩大關鍵技術,現今也是全世界熱門產業和發展顯學,不但是「中國製造2025」發展之要,也是臺灣政府之「智慧機械」政策發展重點。從這政策所涵蓋的內容中,經過我們研究及驗證的結果,認為精髓中的精髓就是「智慧製造」。

大陸首重是半導體IC設計,這方面已藉由併購、5至7倍高薪人才挖角等方式成長快速並在去年已超越臺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IC設計排名第二的國家。大陸的強勢挖角所造成的人才流失不但影響臺灣,美國和韓國也都一樣高度戒備。為何大陸此時要重視IC發展?起因是5年前大陸在半導體的進口量超過糧食與石油的進口總額,決定積極發展半導體;這讓臺灣政府高度關切,因此於2個月前將半導體列入新興10大產業之中,而美國商業部也表明持續發展半導體,即是憂心大陸的急起直追。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成熟,建議大家與其現在才學習IC設計相關職能,不如從現在起投入並發展AI人才短缺所需的技術職能。

互聯網+ 涵蓋大數據和物聯網

另個政策是「互聯網+」,互聯網(Internet)臺灣叫做網際網路,「+」則是再加上雲端、大數據(Big data)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的整體發展,該政策等同是現今臺灣政府的「亞州矽谷」政策。

大陸為「互聯網+」制定10個重點領域,「智慧製造」也包含在內,重要程度僅次「創業創新」。所謂的「智慧製造」最終的目的就是達到「關燈工廠」,不但無人,24小時全程由機器處理、糾錯等,「關燈工廠」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就是AI,人工智慧。

目前AI技術最成熟的國家是德國,第二是日本,大陸現發展「智慧製造」起步太慢,所以直接跟德國合作,從德國首相梅克爾帶領西門子(SIEMENS AG)、BMW等大廠到大陸高密集性拜訪,共同成立「中德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及聯盟」等,看出中、德樂見攜手合作。

過去5年裡,大陸股市凡遇到節能環保、資訊電子、生物製藥、精密機械、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該股票就會大漲,被稱為7大吸金產業,十二五畢業生也爭相進入這7個產業之中,由此可見,只要跟著政策走,就能掌握產業興衰的變化。

從這7大產業所分出的1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可看出半導體再次被強調,預防醫學相關的精準醫療和機器人等也獨立而出,並新增3D列印、智能交通、空間技術、VR/AR等,又以VR/AR最熱門。我認為,VR/AR是未來以遊戲、運動賽事等的主要商機。而現在正在興起的無人智能自駕車,就是高度人工智慧的結果,現在的製造技術已經純熟,預計年底即可上市,只須等法令制度跟上,預估至2030年就不需要買車,是項值得考慮的投資標的。

最後,我想談綠色發展。大陸為了緩減發展工業所帶來的碳量,已開始積極發展風力和太陽能,更加重視綠色能源,建議臺灣的太陽能產業要再尋找突破點。(文/簡妙如整理)

NO.1032 | 更新時間:2018-05-09 | 點閱:98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2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