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2-03-25

專訪蘭陽校園礁溪辦事處主任曾振遠教授

問:據說為推動全人教育,作為蘭陽校園的辦學模式,淡大特別派曾教授赴英國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實地觀摩英式教育,請問淡大基於何種考量而有此決策?

答:偉大的教育家均能洞悉當前國家社會教育環境的弱點而思考出未來的策略。淡大創辦人張建邦博士體認「太著重技術發展而忽略人格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逐漸浮現,高等教育機構有責任以培養具有專業又具道德訓練的全人為目標。」因此張博士特別研究各國教育制度,發現美國高等教育自十九世紀末起採用德國式的大學教育目標,以創造與超越知識(The cre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knowladge)為主,在課程與心智建設的安排以培育專家及專門領域之先進知識為目標,教授群均以研究為導向,研究成果代表教學成就,原為主要責任之「大學教學」成為裝飾,大學生與教授群形成分離的兩球,教育專家對大學教育強調研究而忽略教學與做人之培育非常憂心。而英式大學教育目標為培育「是學者也是紳士(scholar and gentleman)」代表培育出來的學生即有專業技術又具有真正社會需求的教養,實質上就是全人教育的真意。所以他提出未來淡大新闢的蘭陽校園將採英式全人教育的大學教育,整體的政策定為「大學教育應培育大學生的智慧與心靈,不僅注重專業領域,更應施予人文訓練,指導人格發展,使大學成為「智慧的花園」。基於這種未來目標政策,先拿給我一本美國廿世紀引進英式教學的經驗「Importing Oxbridge」先行研究提出報告,再派我赴英國牛津與劍橋兩所知名大學各任一學期實地觀摩確實探討如何安排未來蘭陽校園的教學模式。實質上張創辦人在「永遠的克難坡」之序言中即說「大學生應在『為學』與『做人』的雙軌上齊頭並進,追求做個身心平衡的人,大學應確實推行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全人教育。」

問:英倫取經之行,不但對曾教授個人是難得的經驗,就臺灣教育界而言,也深值借鏡,請曾教授談一談赴英觀摩的心得,以及對目前大專院校全人教育的看法。

答:接下觀摩英式教學的重責大任時,確實相當惶恐,雖然在美國求學四年,而從未到過英國,且兩所名校均有八個世紀的發展歷史,如何在浩瀚學海中尋經呢?除蒐集資料外,幸好淡大教授群有多位自兩所名校取得博士學位者,經物理系的李明憲博士協助,非常順利的進入劍橋的Pembroke College及牛津的mansfield College深入虎穴親身體驗這歷經悠久歷史千錘百鍊的教育制度。而歷年的英國大學評鑑兩所名校均名列前茅,世界上的學術地位均保持領先,歷經八、九個世紀猶能獨領風騷,確實可謂歷久彌新的教學制度,分別說明共享其優。(一)英國擁有一個精緻完整的整體教育制度,以結構化及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及不重疊之學制設計,就學年度精簡,使國家的教育成本及社會成本節省很多。以教育年齡層而言,小學滿四歲起六年,即五歲至十歲就讀,中學共七年分兩階段,十一歲至十五歲五年普通中學及十六歲至十七歲兩年之專科中學(Sixth Form College),大學三年,即十八歲至廿歲,碩士一年,即廿一歲,博士三年即廿二至廿四歲。所以正常情形受教年度20年,24歲完成自幼稚園至博士學位,我國學制自小學至博士學位,受教年度21年,27歲完成博士學位,未包括幼稚園教育。英國能縮短且提早教育年齡層的主要原因為減少課程重複性,採密集教學之原則。尤其專科中學教育即分別以就業或升學之專業課程訓練,就業者施以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職訓練,升學者施以大學之基礎課程,因此大學可以減為三年。同時有彈性配套就業者與升學者均隨心智發展程度最後決定升大學或就業,進入大學後直攻碩博士等制度。(二)完整的檢定考試作為進入各學制的依據是其第二特色,本項制度複雜有機會再說,但達到很重要的「自我學習之養成」,各校可以選取好學生之標準。英國大學之申請制是整個教育之精華所在,配合檢定制度之完整,使學生能適才適所的進入理想大學,學生進入專科中學便要完成「生涯計畫」。(三)學院制系統是英國大學教育的歷史傳統特色,也是英式教育之精髓所在。學院係為培育學生多元化學術領域的成就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聘請各專業有名望且熱心輔導學生之學者為導師,師生均全程駐校,悉心照顧學生生活,提供學習指導,分享「為學」精神及「做人」經驗,使學生在非常優良的學習環境下發揮智慧與專長。牛津大學之皇后學院之座右銘為「皇后學院是學生之培育褓姆」(Queen's shall be the nursing mothers'),充分顯示學院全心全力培育全人的精神。我國教育界常提到教師不僅要為「經師」亦應為「人師」,但在執行上,僅是理念而未落實,英國的導師制度分為三種,即生活導師、學習導師及課程導師,生活導師照顧其學習心靈、健康、福利及課外活動,學習導師引導其領域方向,為學態度、課外讀物及最佳學習途徑。每一門課程均有課業導師,解決其課程困難啟發創新突破能力。每一位導師與學生每週單獨見面一次,並指定其下週的進度。每位教師在教學研究之外以被聘為擔任導師為榮,具有耐心、愛心與真心培育學生,未被聘為導師者不易在學校長期受聘。有一點值得說明的,如果學生退學或輟學,則導師必須詳細說明原因,因此進入學校後幾乎無退學者。另在培育新進導師時常提醒導師「不要忘記你們的學生可能是達爾文或愛因思坦,啟發學生對突破性問題的熱衷是學習指導最有價值的。」

問:曾教授參與蘭陽校園的籌設,你認為未來蘭陽校園有別於其他大專院校的最大特色是什麼?

答:蘭陽校園建在宜蘭縣礁溪鄉之林美山,是完全處女地的新開發,張創辦人一再指示,在校區開發的理念,秉持山坡地開發原則,以順勢建設為目標,維護原地形之自然風貌,將是第一特色。目前先進國家城市開發均以構建無架空域城市,以共同管道貫穿,減少道路開挖破壞,擴充維護方便、安全,減少災害,蘭陽校園將採「共同管道」觀念成為第一個先進的無架空域校園為第二特色。在教學制度完全採英式教學,師生全程駐校,採用導師制度及密集學期制,每學期九週包括註冊考試,共四學期,每學期上二至四科。校園內不僅注重教室內的教學與學習,教室外導師的輔導以及強調三種精神:(1)校園內任何地方都提供學習在餐會或社交活動上透過對談給予無價的教育。(2)所有活動注重人人參與,了解活動真諦、高雅競爭。(3)整體教學系統促使學生有責任教育自己。同時營造蘭陽校園是知識殿堂與人文社會的大融合,提供思想與知識友善交談環境,培育學生「知的機會,心智開放與機智,獨立思考、思慮敏捷」確實使大學成為「智慧的花園」。

問:淡大五虎崗淡水校園的建築以傳統與現代化並陳,美景如畫聞名,請問礁溪的蘭陽校園在規畫中擬採用何種風格,硬體建設有何特色?

答:蘭陽校園目前進行雜項工程至九十二年初完成。建築規畫尚在進行中,九十一年八月方能定案。學校一定會以淡水校園的花園化及e資訊化經驗建立一個英式教學現代化校園。英國的牛津與劍橋之學院均以歌德式建築表現,有如四合院的組合,師生共同創新,成為「圍住文化的暗喻」,其莊嚴美觀是真理、理想追求雅典勇敢的表徵,建築的尖塔,有窮理致知的鼓勵,學術文化達到尖端的潛移默化力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採用同一形式建築後,自稱「增進了學術年齡,使學生了解學習歷史傳統,在那莊嚴建築背後展現文化與教育的光輝。

問:淡大已擁有二萬七千多名學生,是國內最大的私立大專學府,為何還要遠赴宜蘭設校?

答:回顧淡大的歷史,其創校基金係變賣羅東的土地作為創校基金,目前已成最大也是最好的私立大學,是創辦人張建邦博士以創新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具有未來觀的推動力量,五十多年的辛苦經營方有今日成果。民國七十八年,張創辦人極願以辦理高等教育的經驗回饋宜蘭,創立宜蘭第一所大學促進蘭陽地區的繁榮,記得第一次召開設校的記者會即以「我是宜蘭人」為主題宣布籌辦學校,因此創校的宗旨是崇高令人敬佩的。七十八年當時學生僅有一萬五仟人左右,但淡水、後圍周邊已繁榮到學校沒有擴充校園的可能性,也預見學生人數的成長,因此有設分校的理念,但大學法規不准設分校,故先以「宜江」即「宜蘭的淡江」申請。八十三年創辦人拜訪當時郭為藩教育部長促成分校法規之設置,方能改為淡大的蘭陽校園,擴大校地增進教育理想的發揮。

問:聽說曾教授為捕捉龜山島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於西元二千年除夕獨守林美山等待黎明,成功的拍下廿一世紀第一道「龜山日出」,請問目睹曙光乍現那一刻的心情如何?

答:張創辦人在「從克難坡到第三波」一書中的序,這樣的說「未來的蘭陽校園面向太平洋,俯瞰龜山島,在山上可欣賞到聞名的『龜山日出』,風景比美淡水校園的『淡水夕照』,兩景皆為八景之一。我希望在西元兩千年蘭陽校園能夠建設完成,開始招生。

屆時,從日出到日落,太陽永遠照得到淡江的校旗和美麗的校園。」這一段話啟發我到校園中拍廿一世紀的第一道曙光,蘭陽校園用地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一時十一分簽訂協議書,歷經十一年始於西元二○○○年十一月六日方正式的在淡大五十週年校慶時,邀集姊妹校的校長們共同在蘭陽校園植樹,表達「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建校目標,同時未來是匯集全球的國際智慧培育精英的最理想校園。個人參與籌設工作十一年,尤其植樹前場地之構建二十天均在風雨中施工,但正式植樹當天撥雲見日的好天氣,遠眺龜山島的壯觀,有如蘭陽校園的美景,個人許下願望廿一世紀的第一天拍攝龜山日出勝景。元旦當天清晨天氣寒冷,風平浪靜,但海上雲層深厚,六時卅七分曙光乍現,晨曦霞輝照映蘭陽平原及蘭陽校園有如「千祥雲集百福駢臻之感,確有蘭陽校園必能增進蘭陽地區之繁華之感,內心中祈禱著蘭陽校園順利建設完成實踐創辦人建校的理想。當太陽的光芒照射蘭陽校園,想像著蘭陽校園的遠景燦爛無比,必能「創新世紀知識光輝」。

NO.49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0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