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8-03-05

愛的親合力

書名:《愛的親合力》

作者: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譯者:高中甫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986-124-423-9

導讀:德文系助理教授林郁嫺

愛情沒有一定的樣貌 – 歌德《愛的親合力,1809》(Die Wahlverwandtschaften)

舒伯特從德國詩人威廉.米勒1827年的詩改編的藝術歌曲《晚安》(收錄在《冬之旅》)中這樣唱到:「我來時是孤單一人,我走時,還是孑然一身。五月有遍地的鮮花,是對我的垂憐。女孩談著愛情,母親還想起了婚姻-現在陰冷籠罩了世界,路上的雪,是厚厚的一層。為什麽要徘徊,等待?總有一天會要我離開。讓離群的狗叫它的吧,既然主人把它關在門外;愛情就喜歡流浪-這是上帝的安排-她來了,然後又離開。晚安,我的愛!」千言萬語在最後僅化作一句溫柔的晚安,也娓娓道出了詩中的「我」(也是任何的我們)無法賦予愛情一定的樣貌,倘若愛情喜性流浪只是出於本然。

接續青年歌德在25歲狂飆突進時期創作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愛的親合力》是晚年60歲的歌德就愛情觀點更深入的加上了社會婚姻框架的交疊,也回歸到探索人的真知本性。《愛的親合力》這部悲劇小說共分為上下兩部,各18章,完成於1809年。故事的篇章其源於歌德的另一部作品《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或割愛的人》,當時就原先的標題《割愛的人》這構想,遂獨自延展成為另ㄧ部小說。

晚年喜愛研究自然科學的歌德當時借用了瑞典化學家Torbern Bergman於1775年提出的概念"De attractionibus electives"(英文:elective affinity;德文Wahlverwandtschaft)來隱喻或者說模擬愛情正如同某些化學元素的特性,當某些新來的元素靠近時,原先既有的元素組合關係會就此瓦解,重新排列也代表重新選擇更加互相吸引的元素結合在一起。

書中的男女主角愛德華與夏綠蒂在歷經波折後終於廝守在一起,正當兩人開始規劃未來美好的莊園生活,卻因為愛德華英俊有為的好友上尉受邀前來幫忙建設,以及夏綠蒂遠在寄宿學校年輕貌美的姪女奧狄麗前來幫忙家務,兩人的加入重新讓這四人的關係在小說實驗性質下產生了「化學變化」,正如同大自然所賦予的「親合力」所帶來的不可抗拒與相互吸引。愛德華屬於激情、按感覺行事,而姪女奧狄麗是完全配合,沒有自我的小女孩,夏綠蒂與上尉則是成熟、受禮教規範、懂得節制的人。愛德華與奧狄麗很快的不顧一切陷入熱戀,另ㄧ對夏綠蒂與上尉雖彼此愛憐,但總是未跨越禮教的那條界線。而在一次愛德華與夏綠蒂履行夫妻義務時,兩人竟各自想著心裡的情人。上尉後來受到推薦,準備前往其他地方工作,而夏綠蒂也想將姪女送到他處,也許這樣一切又可以回歸到原來的狀態。

但是癡情的愛德華不願,希望用自己從軍(也是放逐自己)來交換奧狄麗繼續留在家裡的條件。更糟的是,那一夜履行夫妻義務時,夏綠蒂懷孕了,而出生的孩子竟長得像上尉與奧狄麗的合體。也因為這孩子的出生讓愛德華決定要與夏綠蒂離婚。故事的發展走向了悲劇,孩子因為在奧狄麗失神照顧的狀態下,無辜溺死,奧狄麗難過的自責,並決心離開愛德華,放棄與割捨這段愛情。但是對於上尉及愛德華,孩子的犧牲對於大家的幸福而言,是必要的。當奧狄麗十分難過時,又聽到友人米德勒提到聖經十誡的第六誡「不可姦淫!」,結果使她心力交瘁,而突然死亡。沒多久,癡情的愛德華也傷心欲絕的死去。罪惡感與死亡彷彿懲罰了愛德華與奧狄麗,而上尉與夏綠蒂因為理性的左右,索性平安的渡過了情感的煎熬。

這樣的結尾意味著十八世紀末的歐洲社會,理性與道德戰勝了來自於天性的慾望及情感,間接也諷刺了「親合力」,也就是說如果慾望 / 情感凌駕了道德與社會規範,自然必須「割愛」。反過來想,為什麼出於人的天性要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假如道德規範是人後天制定的,就像法律會隨著時代變遷做調整一般。「親合力」用來比喻愛情的現象,但其實人生的週遭許多關係都類似。人們常因為某種特質互相吸引,產生愛慕,但是對於被挑起的情感要接納或者拒絕,是人生藝術,也是難處。藉由《愛的親合力》,「愛情」已經不能被理解為一種情感,反而是一種魯曼(Niklas Luhmann)在「愛情作為激情」中提到的「溝通符碼」,我們不停的在「愛情」中繼續思考、建構/解構「愛情」。

NO.1061 | 更新時間:2018-03-09 | 點閱:161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30 20:08:42
  • 線上人數: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