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17-12-04

【卓爾不群】海洋文學作家 夏曼.藍波安書寫生活找回自我

【記者黃懿嫃專訪】吳三連獎頒獎典禮後的幾天,很幸運的和夏曼.藍波安約在台北採訪,說「幸運」,是因為這個時節他通常是在蘭嶼島上和海上游移,近來更忙於他所成立的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難得出現在台北街頭。坐在新生南路台大對面那間咖啡館門口,一杯咖啡、一根菸,偶爾有學生認出這位作家聊上幾句,這是夏曼在台灣時的日常。

因著「夏曼.藍波安(註)」這個原住民名字,以及他的海洋文學小說,夏曼在文壇有著令人深刻的印象。夏曼是蘭嶼達悟族人,高中時期離開家鄉到台東唸高中,之後放棄保送師大的機會,以聯考方式進入本校法文系就讀。他回憶道:「那時候的淡水很美啊!我喜歡搭火車、指南客運,緩緩行進間,看著觀音山、淡水河。」不過,當時的夏曼為了籌措學費和生活費,常常蹺課,「唸書的時候,我很憂鬱,因為沒錢啊,去做鐵工,來上課的時候手都是傷,也不敢跟女同學說話。但是考上淡江大學,對我的人生還是有翻轉的意義!」大學畢業後,夏曼原想留在臺北闖出一番名堂,卻只能打零工、開計程車,讓他一度想放棄人生,直到1989年決定回到故鄉蘭嶼,在熟悉的環境、人事物中,才找回自我。

這樣的夏曼開始紀錄生活中的觀察,第一篇寫下的文章《台灣來的貨輪》(收錄在1997年出版的《冷海情深》),就是在碼頭看著台灣的貨船來來回回運送物資而來的靈感。問到有關於何時發現自己的寫作潛力,夏曼笑著說:「小時候我沒有看過湯姆歷險記,沒有白蛇傳,也沒有仙履奇緣,對這些白人文學、漢人文學一點興趣也沒有。」夏曼對文學的定義是:「生活即是文學」,相較於其他生態文學作家用科學的知識來書寫人對大自然的關懷,他謙稱自己的創作是沒有結構性,完全是來自對靈魂的抒發。

夏曼認為他的文學啟蒙是從聽故事而來,從小聽著族人說著關於海的故事、魚類的故事,「我們達悟人是跟魚類說話的,魚類也會欣賞漁民,就是我們蘭嶼的價值觀啊,所以我寫下《天空的眼睛》。」夏曼說,「《天空的眼睛》這篇小說裡的水下世界,許多不同類科的大魚群聚掠殺飛魚,飛魚脫落的鱗片就好像是天空的眼睛(星星)在海面漂浮,放射出微弱螢光,而大魚掠殺飛魚群有特定的海域、時辰,描述這個劇本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她將飛魚脫落的鱗片比喻為『星星』,很有創意也很有詩意。」

從199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八代灣的神話》,至今已有九本著作,其中四本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發行,而《天空的眼睛》更是被翻譯成捷克文,預計本月六日在捷克舉行新書發表會。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大海若夢》,把這本書翻譯成日文的日本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教授說:「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文學,是人類的奇蹟。」即便如此,夏曼認為自己的作品仍是小眾文學,尤其他對自己不加修飾的文字,自稱是「夏曼式文學」,他不怕別人評論自己的作品,甚至有錯誤的理解,他笑說:「我的粉絲會幫我說話。」

這個「夏曼式文學」,展現在他書寫自身獨特的達悟族文化、風俗習慣中,筆調也隱含達悟語法,深情而內斂,敘事抒情自然,自成一格,他近年來的創作,不僅在「具有海洋氣味」上獨樹一格,被喻為「海洋文學作家」,也陸續得到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文學散文獎、金鼎獎等等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夏曼因為總覺得找不到自己,他花了十年的時間去觀察自己的民族,他發現無論是漢人或西方人類學者的民族志文獻,多少都有一些錯誤,認為應該替自己的民族留下一些文字記錄,於是,他進入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繼續深造,並獲得碩士學位。

訪談間,看著記者手中的相機,夏曼突然聊起了攝影,他說,以前不曾想過用影像做紀錄,「因為相機對著人,不禮貌。」但是,當親人一個一個不在之後,覺得後悔,現在會珍惜能夠留下什麼的機會,因此,2013年和兒子一起成立「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是個以發揚蘭嶼達悟族文化為核心的工作室,夏曼表示,蘭嶼的文化活動隨著季節與月份而有所變化,像是每年三到六月間為飛魚季期間只能捕撈飛魚,不可捕撈底棲魚類,而每年九到十月之間為製陶燒陶季節,是一年之中唯一可製陶的季節,這些足以登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住民文化工事,卻因現代化生活模式與現代設備的進入使其逐年式微,「現在我們要拍紀錄片啊,幫族人留下珍貴的傳統。」他說。

從20歲來到台北摸索夢想,卻自找許多憤怒、抱怨,到回蘭嶼找到自己,因而一頭栽入文學創作,成為具代表性的海洋文學作家,第40屆吳三連獎文學獎的意義,對夏曼來說:「這兩個數字加起來,剛好是我今年的歲數,也呼應我及格就好的人生觀。這次獲得吳三連獎文學獎,不是我個人的成就,背後的意義是說明台灣文學更多元、更包容,這個獎、這個組織已經把族群的對立消弭,把統獨的意識淡化掉了。」

註:夏曼.藍波安其實是「藍波安之父」的意思。結了婚、沒有小孩之前,夏曼.藍波安的漢名是施努來,將來藍波安生子,夏曼將改稱為夏本(意味「某人的祖父」),這種特殊的達悟人命名規則,人類學的術語稱為「親從子名」。

NO.1053 | 更新時間:2018-04-22 | 點閱:178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