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18-03-25

共創大淡水 智慧大未來

(文/資料整理/楊喻閔,圖/本報資料照片,資料提供/品質保證稽核處】

本校在邁入第五波發展之際,持續秉持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辦學理念,以「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為中程發展願景,達到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與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目標,並建構「課程教學開創新局」、「全球在地逐鹿萬里」、「高教治理開放共榮」與「在地實踐成就使命」的四大面向進行推動。其各項主軸各需執行多項重點方案,本報摘錄精華如下:

課程教學 開創新局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鑒於「學習者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新世紀被賦予新的意義與新的價值,重新思考未來大學創新學習生態所帶來教與學關係的轉變。尤其在「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時代,須奠基過往課程與教學精進基礎,本面向透過「課程活絡多元適性」、「學教範式創新萌變」、「特色校園寰宇揚聲」、「產學鏈結生態復育」、「教學品質確保卓越」等五項策略,以更系統(systemaitc)、整全(systemic)的方式,活化課程,帶動翻轉與創新教學,並結合大智行雲網之應用,因應學生未來職涯的能力需求,涵育學生的終身學習觀念。同時透過連結、關懷與合作的共同體(community)持續學習與成長,在地扎下「淡江人」的根,涵養共創未來大淡水的動能,促進所在城鄉之實體與虛擬經濟發展向上躍升。

在課程活絡多元適性方面,實施「彈性課程、適性發展」、「翻轉課程、創新整合」、「社會參與、創意實踐」、「素養涵蘊、心靈活水」、「社團學習、齊力共進」等五項方案,讓學生能以更活絡的方式學習。在學教範式創新萌變方面,則透過執行「開展學涯、能力加值」、「挹注活水、以學定教」、「打造場域、學思盪發」等方案,進行全方位的教學革新,激發師生創新學新之動能。在特色校園寰宇揚聲方面,以「蘭陽校園、三全拔尖」、「住宿書院、為人為學」、「網路校園、超越時空」等方案,延續蘭陽校園獨步臺灣的國際化校園特色並深化,同時將其住宿書院特色,延伸至淡水校園,另擴大網路校園效益,將其重構為活化科技應用、融合多元課程、增進自主學習之開放環型的網路大學。在產學鏈結生態復育方面,從「核心產業、人才養成」、「六六大計、接軌國際」、「創意激發、種子涵育」等三方案,結合國家核心產業之系所資源、同時運用本校既有優勢特色,開設育才課程,有效培育創業與就業人才。在教學品質確保卓越方面,實施「學教指標、領航登峰」、「學習評量、鏡映躍進」、「教學評量、精益求精」、「校務研究、掌握學教」等4方案,引領與檢視課程與教學的精進與創新,並謀求其永續發展。

本面向以「課程活絡多元適性」為核心,作為整體執行面的推進器(propeller),用以策進、連結「學教範式創新萌變」、「特色校園寰宇揚聲」、「產學鏈結生態復育」,使形成相互連結的革新網絡,同時透過「教學品質確保卓越」的機制運作,獲取改善勵進的回饋訊息,促使校務發展更加蓬勃向上開展。

高教治理開放共榮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面向以「提升高教公共性」為目標,規劃「協助弱勢全面完善」、「改善結構留住人才」、「校務治理資訊公開」、「實證導向精實決策」、「開放華語全球共學」等5項策略,以強化校務治理,營造友善公共環境,鼓勵教師多元升等,建構全球共學華語之學習環境,使本校成為北臺灣公共財之堡壘。

在協助弱勢全面完善方面,以「招生選才、弱勢優先」、「學習輔導、專業提升」、「生活扶助、主動關懷」、「就業輔導、職涯起飛」等方案,提升弱勢學生入學機會、降低就學之經濟成本及強化就業競爭力,促進社會階級流動,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之理念,同時建構「一條龍」式的輔導系統,全面協助弱勢學生,強化其競爭力。在改善結構留住人才方面,透過「彈薪留才、開創新局」及「分院評鑑、各顯神通」等方案,運用教師評鑑制度激勵教師致力於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聘任具國際經驗之優秀教師,輔以彈性薪資獎勵制度;同時設置特聘教授以鼓勵表現卓越之專任教授爭取更高榮譽,以達人力資源最大使用效益,因應高等教育的急遽變化。在校務治理資訊公開方面,承襲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ance)之內涵,經由「辦學嚴謹、財務穩定」、「治理完備、資訊統整」等方案,公開資訊並善用監管系統,保障利害關係人,以奠定大學社會責任的目標基石。在實證導向精實決策方面,執行「資料統整、開放平台」、「數據佐證、成果導向」、「水平溝通、制度連結」、「指標選定、視覺呈現」、「深度分析、洞察未來」等方案,蒐集高教發展趨勢,以提供具事實依據之分析結果,擬定最適發展決策,以發揮資訊彙整、公關宣傳、政策分析及學術研究功能,進而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達到內部改善、外部問責之目的。在開放華語全球共學方面,透過「時代華語、教材創新」、「數位華語、精進教學」、「海外拓點、全球共學」等方案,以本校時代華語教學系統的開發為基礎,培養種子師資與在地師資訓練,最後建立海外教學機構,以扎根全球共學之華語環境。

本面向透過「校務治理資訊公開」、「實證導向精實決策」、「開放華語全球共學」讓教學與行政制度更臻完備,搭配「協助弱勢全面完善」,提升弱勢學生入學機會,並建立輔導支援系統,強化學生學習累積競爭力,同時利用「改善結構留住人才」,鼓勵教師更精進及深化自身,並提供職涯最適發展,以改善教師人力結構。

全球在地 逐鹿萬里發展學校特色

為有效因應產業創新的需求與國際化競爭的挑戰,本面向以「國際展翼、研究能量、產學合作、優勢特色」為構面,擬定「屹立國際波瀾壯闊」、「研究茁壯群雄爭鋒」、「產學鏈結奇兵創業」、「優勢領域特色培育」等4項策略,分頭並進,協力統整,以落實「引領大學發展優勢領域,展現多元國際競爭特色」之高教深耕願景,培育跨域創新、能夠「立足臺灣、昂揚國際」的優勢領域專才。

在屹立國際波瀾壯闊方面,秉持「跨」(trans-)「越」(crossing)理念,以「戰略前瞻、整體佈局」、「全球視野、文化融合」、「國際移動、多元學習」、「靈活有致、近悅遠來」、「外語優勢、燦爛明星」等方案執行國際化,打造優質英語課程,豐富師生國際經驗,強化南向交流,增進學生英外語能力,打造精緻優質的淡江地球村。在研究茁壯群雄爭鋒方面,透過「創意環境、學群茂盛」、「資源相乘、跨國合作」、「群雄爭鋒、士氣昂揚」、「區域系統、知識集智」等方案,持續擴大專任教師的研究獎勵,補助師生參與研究計畫,國際交流及研究合作,並積極與國外大學建立學術研究合作交流;同時強化在地連結,提供在地產業發展服務。在產學鏈結奇兵創業方面,以「特色產學、時代脈動」、「創客基地、創新永續」、「優久聯盟、合作多贏」等方案,強化產學合作績效。在優勢領域特色培育方面,藉由「策略產業、優勢人才」、「迎應趨勢、外語經貿」、「東風西漸、華師外派」等方案,整合豐碩國際化成果、遍及海內外的傑出校友、以及眾多優質學院之厚實根基,集中資源培育優勢領域專才,有效回應產業創新的需求與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實現「培優育卓,迎應趨勢」的目標。

本面向,以「屹立國際波瀾壯闊」深化本校國際化優勢,提升師生國際觀與跨文化涵養及創新國際學習;配合南向布局,增聘優秀外師,拓展多元境外招生;透過「研究茁壯群雄爭鋒」積極建構一流研究環境,培養更多蓬勃的跨領域頂尖研究團隊,引進姊妹校的研究優勢以生根在地化特色研究,用獎優扶弱補助方式激勵師生參與研究;以「產學鏈結奇兵創業」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5+2)產業成立特色學群,成立達文西創客基地激發師生創新潛能,同時推動國外創客基地的觀摩與結盟,促成寰宇創客的意圖;以「優勢領域特色培育」深耕本校智慧製造、人工智慧與航太人才的培育,培育具備雙外語的全方位經貿人才及具備外語能力的合格外派華語文師資,強化國際移動力、跨域研究力、奇點創新力與優勢競爭力。

在地實踐成就使命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8年「世界高等教育論壇中,揭櫫大學社會責社,本面向規劃「人才培育區域治理」、「產業鏈結跨域學習」、「人文關懷在地實踐」、「社會創新實作分享」等策略,致力提升本校社會參與度,藉由各學院中「行動」、「再生」、「實習」、「養成」等執行方案,將創新產業、人文、社區文化融為一體,打破校牆的侷限,協助學生發展對在地環境、人文與社區的社會關懷素養,並將多元價值知識有效地傳遞給社會大眾,帶動社區邁向更成熟的公民社會,同時結合USR計畫,發揮本校對在地的貢獻,進而促成產業與社區的繁榮發展,達到「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目標。

在人才培育區域治理方面,執行「系系服務、學用接軌」、「環境教育、體驗基地」、「前進高中、共創媒合」等方案,結合面向一的「社會參與、創意實踐」,協助學生統整專業知能及實務經驗服務社會;同時建立具有前瞻企圖的環境教育基地,建立與在地高中之協作夥伴關係,以達人才培育、區域治理之目標。在產業鏈結跨域實習方面,則以「系系實習、產學實現」、「海外實習、接軌國際」、「化學深耕、科普推進」等方案,透過產業合作,提升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同時運用在地實習、共享學用和海外實習「三實作」,達成接軌國際及就業市場的目標。在人文關懷在地實踐方面,藉由「人人志工、幸福社區」、「看見希望、就業工場」、「銀髮長照、樂活健康」等方案,因應社會責任的演變趨勢,以志工參與、弱勢扶持及敬護銀髮等「三行動」,達成在地人文關懷的實踐目標。在社會創新實作分享方面,則是實施「淡水老街、載動藝文」、「滬尾榮景、共學再造」、「深耕林美、在地國際」等方案,以社會創新與實作分享的人文關懷角度,瞭解社區的人文發展特質,透過學校整合地方溝通,策動在地發展,達到協助淡水及林美在地社區發展的「三再生」目標。

本面向善用既有及潛在的優勢,配合社會未來發展趨勢,分由在地、實踐、產業、教育四面向,並以人才培育、區域治理、產業鏈結、跨域學習、人文關懷、在地實踐、社會創新、及實作分享展現實踐行動。而「系系服務、學用接軌」、「化學深耕、科普推進」、「淡水老街、載動藝文」、「深耕林美、在地國際」等方案,更呼應大學社會責任的觀念,透過對學生的啟發與實踐,達到預期的目標。

NO.1062 | 更新時間:2018-03-26 | 點閱:137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3 15:19:38
  • 線上人數: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