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位「哲人」
前中文系教授
林保淳(現師大國文系教授)
驚聞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先生過世,心裡很有一番感觸。
我是在1990年進入淡江的,但我與淡江素無淵源,不過兼了一門「大一國文」的課而已,對校中人事、長官,完全沒有任何概念,復又生性疏懶,即便在淡江教了16年的書,除了文學院外,幾乎沒有跟其他院系有若何的往來。但我是很早就聞知張創辦人大名的,我知道他是很早就關注台灣文史的校長、曾開創新穎的「未來學」,創辦了《明日世界》的刊物,也曾出任過台北市議長、交通部長等政治職務,但眾所周知的,當時淡江聲名未廣,平心而論,也不過馬耳東風,未曾真的留意過。
重視鼓勵學術特色 成立獨特主題研究室
應該是在94年吧,那時我正在籌建有關武俠文化及文學的研究室,辦過幾場武俠研討會及展覽,有幾家平面媒體很感興趣,便對我做了些採訪。當時歷史系的周主任,突然間到我研究室,說張創辦人對我研究的課題相當關注,希望我能去見他一面。當時的武俠研究是極冷門且讓正經學界鄙視的,因此我頗為訝異,怎麼他會關注於此呢?但對我而言,這卻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機會,我就跟祕書約了時間,並寫下了洋洋灑灑近萬字的建言書,並在淡江城區部見到了張創辦人。
初面的印象,至今已經難以記憶了,只覺得我小小一個副教授,會見此一「大人」,不免有點緊張忐忑,他有點威嚴,說話慢條斯理,但卻很和氣。我當時是抱著「說大人,則藐之」的心態前去受徵詢的,所以很快就擺脫了畏懼的心理,侃侃而論,先將淡江當時的學界處境批判了一番,然後提出我自認為最具說服力的論點──淡江要在學界闖出一片天地,唯有樹立起自我的特色,而武俠文化與通俗文學,正是一片可供開發、耕耘,並建立起特色的門類,而我有十足的信心,可以擘建完成。他聽了只是微笑不語,不置可否,我也無法揣測他內心實際的想法。會談時間大概不到一小時,便告辭而出。
三天之後,我收到了我當初呈遞給他的建言書,上面密密麻麻的做了圈劃,有駁有議,但最後的批示,卻是讓我振奮異常的──他同意支持我的計劃,並要會計室撥款一百萬,助成我的計劃。我萬萬沒有想到,一個私立學校,居然敢對我這初出茅廬未久的年輕學者作如此破天荒的投資,尤其是我與他素無淵源,於感激之餘,打心裡是對他的大膽及遠見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這也等於是開啟了我踏出武俠研究的無比信心,沒有他的支持,我不可能走到目前這一地步。
儘管學校會計室最後是因為學期中無法撥發如此高額的款項,東湊西湊下,我也獲得了60萬的資助。但這對我來說,已是望外之喜了。於是,我積極籌建武俠研究室,購買圖書、搭建網站、規劃研究方向,在淡江的最後十年,我幾乎是為武俠而拼命戮力的,但結果我實在相當愧疚,在諸多條件無法配合下,雖然已經算是初步有些模式出現,但距離我的理想,實在還是太遠,至今想起來還是覺得愧對於張創辦人。
考量前途發展 溫潤長者暖心祝福
05年,我轉往師大發展。其實當初我並沒有太堅強的赴職意願,因為我覺得任務未成,割捨不下我苦心創建的武俠研究室,更覺得無法向張創辦人交代。因此,我第二度去拜謁張創辦人,一來辭行,二來道歉,三則提出未來可以經營的策略。其實,如果當初張創辦人表達慰留之意,很可能我就不會到師大了。但他只是鼓勵,只是叮嚀,像一個溫潤的長者,為我的「前途」作考量。於是,我走了,離開了淡江,離開了我十年建設的武俠研究室,這一別,也是十年了。很不捨,很遺憾,而更多是深深的慚愧。
我沒認識幾個學校的高層人物,更別說與他們有若何交情,嚴格說來,我只認得張創辦人,也一直認為,張創辦人是我所知的大學校長中,最有遠見,最有格局,最有熱誠的一位。雖然是私人興學,卻完全能擺脫商業化的糾葛,淡江能從英專晉升為台灣數一數二的私立大學之一,百分之百要歸功於他。只可惜,張創辦人「東方哈佛」的理想,最終還是在種種條件的約束下,無法完成。
在我心目中,張創辦人是個哲人,但「哲人日已遠」,「典型」還在嗎?想到這,心中一片無言的辛酸。(原文刊載於作者臉書,經作者同意後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