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不群 2019-03-04

【卓爾不群】《秋刀魚》主編陳頤華帶《秋刀魚》游入金鼎

【記者林雨荷專訪】陰雨綿綿的午後,來到師大校園旁的寧靜巷弄,柔和的燈光、極簡裝潢,還有一書架的日本特搜小物,這是2017、2018蟬聯兩年金鼎獎雜誌類「生活類獎」的《秋刀魚》雜誌工作室;遞給記者熱茶,化解了濕寒與距離感、擁有溫暖笑容的大女孩,她是本校公共行政系系友、《秋刀魚》主編陳頤華,也拿下2017年金鼎獎「最佳雜誌主編」個人獎,創刊四年、三項金鼎獎座,她還不到30歲呢。

陳頤華說,2018年《秋刀魚》蟬聯生活類雜誌金鼎獎,有著重大的意義,「2017年第一次得獎,我們的解讀是評審對於新雜誌的肯定以及鼓勵,2018年再次得獎,讓我們確定在內容上獲得更實質的肯定,也讓我覺得雜誌的主題、切入的角度愈是明確、愈是突破跟創新,真的能被讀者及評審看到。」

《秋刀魚》有著一個有趣的名字,從在募資平臺上亮相就引起關注與討論,陳頤華總是一遍遍地向好奇的人說明取名的過程,當她說出「狹長的日本地圖、語言的趣味與家常料理」,藏在平凡的「秋刀魚」字眼中的一層層深意時,往往連日本受訪者都認同與讚賞,就這麼拉近了台日交流。

在眾多日本資訊橫流的臺灣,《秋刀魚》除了獲獎受肯定,更養出一群穩定的讀者群,擁有黏著「秋刀魚”迷”」的實力。曾經出版的主題「平成30」探討台日30年間的文化現象、「9點後的東京」既帶來夜裡的東京風情,更有深夜食堂的上班族心裡話、「出來吧!扭蛋」為扭蛋文化溯源至美國糖果機引進日本的年代。這些別出心裁的主題,既獨特又貼近,讓日本人都好奇這一本中文發行的日本文化誌。「從臺灣視角看日本文化」一直是《秋刀魚》的理念,每一期主題,一定有臺灣觀點;金鼎獎評審相當肯定這樣的多元面貌及有趣的切入角度,「《秋刀魚》更傾向於『真正想要告訴讀者的事』為主軸,一個好的內容,若是用心包裝、挖掘不同面向,是會讓讀者感興趣、評審看到價值的。」得獎的殊榮並沒有將陳頤華沖昏頭,她將這一番成就,歸功於淡江校園以及淡江時報的啟發。

大學時期,在社團表現亮眼,大一下就以學生會副會長之姿參與淡江學生事務,首辦「淡淡生活節」活動,與國內外學生會交流,就讀公行系所學和學生會運作相輔相成。其實,陳頤華高中時期常閱讀《天下雜誌》、《商業周刊》,嚮往記者工作,大學甄選入學時,更將個人簡介以手作雜誌呈現,這個夢想讓她在大二投入淡江時報學生記者行列,除了文字的技巧琢磨,新聞攝影的摸索,對於圖象式思考以及視覺表達有進一步瞭解。她說,淡江時報的訓練十分扎實,讓她的新聞處理能力有長足進步。

在一次暑期研習會,陳頤華聽到《大誌雜誌》總編輯李取中分享雜誌創辦過程,一顆種子在她的心中悄悄萌芽。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淡江時報編輯,在淡江時報社長馬雨沛的帶領下,身分從學生記者轉換到編輯,讓她的思考變得更全面,並能用一個更高的角度和觀點去看人事物。回頭來看,她發現其實很多觀念是早已在淡江時報養成的。

2012年,松菸誠品舉辦了一連串以「小雜誌的逆襲」為題的演講,颳起一陣雜誌的出版旋風,讓陳頤華興起做雜誌的念頭,她表示,2010年到2014年,對雜誌而言是很重要的4年,不是關於出版量或銷售量,而是型態變得更加多元,主題不再受限於商業或其他主流議題,多元內容、意識及議題的交流,再次展現台灣高度的言論自由,讓類似的獨立出版物也能被看見。《秋刀魚》因此在2014年面市。

《秋刀魚》的成功讓她成了獨立媒體創業的指標人物,但是創業之初,也曾遇到創業夥伴間的分崩離析,當時因為文化解讀的差異,一位日籍受訪者不滿意《秋刀魚》刊載的訪談內容,陳頤華面臨職涯最大的管理難題,剛印行的刊物全部回收,修改內容重印,但是一位夥伴不認同她所追求的負責與完美,拂袖離去,剩下的夥伴們苦撐原本即將迎來的盈餘;即使營運赤字,讓收支平衡足足晚了一年才到來,但樂觀的陳頤華認為,沒有什麼難關是跨不過的,「發生問題時,只要勇敢面對、積極克服,就一定能度過難關,並且讓自己加速成長。」

出版《秋刀魚》之前,陳頤華對日本抱持著嚮往和憧憬,透過《秋刀魚》與日本有更多的接觸之後,她將這樣的羨慕和崇拜的眼光,逐漸轉換為以理解的心態去看這個國家,從而進階到喜歡臺灣、認同臺灣。相較於日本,臺灣的文化是年輕、沒有包袱和枷鎖的,「因為沒有標準,所以我們正在創造答案和標準,任何的改變和發想,都有可能成真」。從一個「喜歡日本的人」變成一個「用臺灣角度去看日本的人」是陳頤華在《秋刀魚》後最大的改變。

再次的獲獎,對於未來的規劃和發展,陳頤華表示,金鼎獎像是一把通往更多管道的鑰匙,未來將繼續投身於她最熱愛的雜誌產業,在這條路上推動「好的內容」、並維持「文化交流」的核心,讓《秋刀魚》能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可能。她說,「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件事相當重要,「擇你所愛,愛你所擇」說的容易,但需要恆心和毅力去落實。

NO.1082 | 更新時間:2019-03-04 | 點閱:289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0:02:14
  • 線上人數: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