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22-04-24

永續實踐 專業知能服務學習培植永續力

本校自建校以來即重視永續發展,97學年度起推動「服務學習課程」透過專業知能課程與服務結合,培養學生身體力行參與社會永續發展;在高教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等支持下,盤點淡江特色對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關聯性,持續扎根永續。本校依據利基及現況,擇定有SDGs4教育品質、SDGs6淨水與衛生、SDGs7可負擔乾淨能源、SDGs8就業與經濟成長、SDGs11永續城市、SDGs12責任消費與生產,以及SDGs17全球夥伴,深化永續貢獻,本報特以7門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特色,展現本校永續實踐。(圖、文/學務處提供)

SDGs4教育-航太系前進小學 展航太科普創意

課程概要

航太系副教授歐陽寬開設「無人機與火箭教學實作」課程,以「服務-學習」為理念,讓航太系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將航太科普相關知識介紹給國小學童,同時激發學童興趣,使科技知識向下扎根。為此,修課學生藉由課程設計、聯繫服務機構、上課演練、實地上課等,學習如何籌畫活動、將艱深專業知識化簡為簡單易懂科普知識以外,也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本次課程中,他們前進至臺北市東門國小、新北市淡水國小進行服務,在國小的課堂上教授「飛機飛行原理」和「火箭飛行原理」。在歐陽寬的指導下,先為課程進行介紹後分組,帶領學生一起構思無人機與火箭相關知識介紹和科普課程與活動設計,並為各組學生的課程活動設計進行演練,再到服務國中小執行,活動後,除了活動成果展示外,也進行檢討和建議,讓每次課程設計能更加完善。他們以集思廣益方式將飛機與火箭飛行原理等專業知識,設計課程以淺顯易懂的科普方式介紹給國小學生,再經由有趣的手擲飛機、水火箭的製作與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童學習興趣,活動結束後都會有學童自己親製的作品。透過航太系學生學習飛行知識,再到小學進行教學陪伴服務,達到「服務-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修課學生回饋中提到,原來可以用這些平凡的詞彙,簡單的定理來解釋大學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充滿成就感,了解團隊的重要性。

SDGs6淨水、SDGs7可負擔乾淨能源-大傳系製作淡水環保志 紀錄大淡水地區護川海洋綠能

課程概要

大傳系教授王慰慈開設「影視專案企劃」和「影視專案製作」課程,於課堂上以大淡水地區的人事物為敘事對象,讓修課學生學習影視紀錄片企劃、拍攝、後期製作等技能,以紀錄片形式挖掘當地故事,同時也熟悉田野調查、資訊搜集、團隊人力協調與分工作業。

本次以水源和環保為主軸,製作《淡水環保志》紀錄片,修課學生訪談河川教育工作者陳建志,介紹他如何將環保知識帶到社區並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淡水河;採訪本校海下中心主任劉金源在海洋領域超過40年的付出,並持續在海洋教育上開創更多的可能性;提到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理事長許慧明結合台電專業推動太陽能板公民電廠;訪問程氏古厝經營團隊之謝德錫和姚莉亭為淡海新市鎮追尋歷史記憶;指出新北市淡水區忠寮社區發展協會李鎮榮推動生態維護、環境教育等活動;拜訪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導覽員鄭文欽如何關心腳下的土地;說明八里米倉國小校長林愛玲帶領全體師生動手做環保來推動環境教育;走訪北投國中童軍老師蕭妘羽在童軍課程納入環保議題。

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採訪陳建志了解到與土地連結的情感,社會大眾應該要多花一點心力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土地;而與謝德錫和姚莉亭一起走讀過程中,實際參與公司田溪橋接著到溪岸步道、蟾蜍石、沙崙圳等路線,最後回到程氏古厝,可以親眼看到河川樣貌和歷史,雖然疲累不堪,但了解地貌變遷的重要歷史。

在《淡水環保志》中,介紹「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如何在淡水與北海岸地區,推動公民電廠和智慧綠能社區,促進地方創生。修課學生採訪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的推行工作,例如在淡水社區大學開班授課,教導民眾認識太陽能光電及轉換概率、分析政府補助裝設太陽能板的誘因與投資報酬率,並在忠寮社區建置四座太陽能公民電廠、北新醫院在屋頂裝設太陽光電板。他們到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忠寮社區、北新醫院等地實際參訪架設太陽能板的居所,透過訪談了解居住下來的實際情況外,也近身採訪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理事長許慧明對於綠能的看法、推廣環保綠能和太陽能發電的歷程、合作社所扮演的生產和經營角色、如何在社區裡展開具體行動、已和文化大學合作建置「第一間大學社區公民電廠」、希望在未來三、五年內,能將合作社社員拓展至1000位,象徵社會大眾對綠能的支持與認同,期盼能將與文化大學合作的經驗複製並落實到淡水,讓淡水也能邁向智慧綠能。

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推動綠能已是刻不容緩,在北新醫院採訪太陽能板施工現場時,看到鋼構被吊上來放在屋頂時的過程,有著和預想不太一樣的發現,這樣的體驗算是不一樣的收穫。

SDGs8就業-經濟系規劃桌遊跨系交流經濟學

課程概要

經濟系教授林彥伶開設「勞動經濟學」課程,於課堂中學習勞動市場基礎運作概念,讓修課學生對勞動市場體系建立專業知識與分析技能,並以實務議題探討,例如就業的相關保障法規、基本工資、勞動歧視、及社會保險與福利等,讓他們能對未來就業時所面臨的法規與政策能有全盤性了解。勞動經濟學是一門現代經濟社會中與人們工作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科學,是探討人類生老病死的課程,包括生育率、青少年、教育、就業與失業、勞動市場、婚姻、家庭經濟學、社會保險、退休金、死亡率等各種議題,課堂中除了奠定勞動經濟知能的基礎、了解勞動市場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並使學生透過簡單的學理工具,以解析實際的經濟現象。

本次安排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桃園地區的人口移動、與中文系交流,由中文系分享如何創作兒童繪本,修課學生則設計2款經濟學小遊戲,讓中文系同學了解經濟學原理。透過這樣跨系交流方式,彼此了解學科差異性和專業性以增加跨系合作的機會。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更了解不同地區的移動方式;與中文系交流上能認識到繪本創作的過程,也能透過經濟學小遊戲,讓對方瞭解到經濟學不再只是書本上死板的知識,而是在生活上也能隨時隨地感受到並運用在周遭的小常識,透過這些遊戲互動的環節,也能成功的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

SDGs12消費-觀光系之永續課體驗森林療癒法

課程概要

觀光系副教授陳維立開設「永續觀光」課程,於課堂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旅遊管理人才,除了增加學生對觀光專業知識的認知外,並讓他們學習到在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須考量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規劃環境、人文、經濟三方平衡的旅遊行程。本次安排至新北市萬里區瑪鍊溪大尖坪古道、福山植物園進行森林療癒引導實習服務,體驗自然療癒力,透過森林步道親自感受自然環境,並重新認識自己,行前特收起手機、手錶等電子設備,進入森林後,由擔任森林療癒引導員的學生,帶領參與者演練「觸覺與伸展引導」為矇眼前行和與樹擁抱、「嗅覺與味覺引導」是矇眼品嚐食物、「聽覺引導」是找到自己的樹、「視覺引導」讓參與者蒐集落葉花朵創作藝術作品,以及「正念引導」介紹飲食指南,透過引導實作,讓學生以五感重新連結對大自然的感動與敬畏,同時以走繩活動訓練自我平衡、團隊互助合作和自我挑戰能力。

在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森林療癒法不僅僅是簡單的爬山,更是用五種感官深度體驗自然環境,讓自己沉浸在森林的氛圍中,將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中,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而且自己比想像中勇敢,可以嘗試赤腳、閉上眼睛、靜默等。另外,最喜歡不穿鞋走路的部分,赤腳走路是一種很棒的體驗,雖然踩在碎石上有點痛,一旦適應了,做起來是件很愜意的事情。擔任森林引導員的大學生也分享,這次活動不僅是為別人服務,也是種自我挑戰,除了規劃引導內容外,並協助參與者完成屬於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

SDGs11城市-企管系服務創新設計課 手作蝶古巴特為次級木盒二創

課程概要

企管系副教授涂敏芬開設「服務創新與設計」課程,搭配《淡水好生活》第二期計畫之「學習型城鄉」的行動策略,就生活實驗的內容進行發想與激盪。本次將臺灣原創品牌(Chord & Major)調性耳機因品質要求之下所淘汰的次級木盒,與社區手作職人媽媽合作與修課同學一同改造,並讓修課同學將此經驗帶到課輔班與弱勢孩童創作。本次課程先向臺灣原創微型品牌悅聲志業股份有限公司募集次級木盒後,引入淡水區幸福里手作老師,到課堂上帶領修課學生體驗蝶古巴特手作拼貼技法,培養大學生的手作能力,接著讓修課學生到淡水區正德里小阿德課輔班協助孩童創作,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是以「事件鏈」方式,介接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修課學生將在課程中歷經「服務體驗者」再到「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轉換,以此學習「換位思考」與「以人為本」之核心精神。

本次課程中分為建立場域背景知識、進入設計核心流程、原型測試與成果發表之3個模組,以落實「動手作,真學習」的核心教學理念,說明服務創新與設計導論、建立學生團隊共識、邀請悅聲志業品牌創辦人陳冠宏分享創業理念,透過蝶古巴特的實作與學習,將木盒做二次的重新創作外,也進行淡水區田野調查,利用小阿德的人物誌做完整的顧客體驗旅程演習,在顧客體驗旅程前各小組會製作服務藍圖,以「服務藍圖」的操作,進行學理講授、實際演練與服務交接,最後以電子書方式進行線上成果發表。在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這堂課程更了解「設計思考」,也能將設計思考的5個步驟開始運用在解決問題上,不論是在會議上或是報告,都能讓自身的思考方向更貼近人性以及更有自己的想法。

SDGs17夥伴-法文系職場實務課導覽大稻埕 踩點現場掌握外語導覽節奏

課程概要

法文系助理教授陳麗娟開設「職場實務及產學合作」課程中,以關懷在地文化為目標導向,以大稻埕外語導覽為服務重點,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充實大稻埕的文史、觀光、旅遊內涵,將之轉譯以法文為主的外語,為大台北地區的法語人士進行實地導覽與文化體驗。課堂上,邀請業師分享、校外實地參訪企業來了解產業發展內容,業師也會依據學生專業與該職場所需能力進行工作坊訓練,培養外語轉譯和說故事能力。在大稻埕外語導覽方面,讓學生主動蒐集資料瞭解大稻埕的文史及觀光旅遊特色後,並將此撰寫導覽文本,同時也製作導覽活動宣傳影片,並上傳至可以接觸法籍人士為主的媒體社群,以吸引法籍人士參加週末上午的導覽服務活動。透過這樣課程規劃,提供學生將應用專業外語與產業接軌的機會,業師訓練工作坊幫助學生釐清導覽方向和內容。因受疫情影響原訂大稻埕現場導覽無法執行,改以線上導覽,設計紛絲專頁和「台灣萬花筒」Podcast的網路廣播節目,來為觀眾介紹大稻埕的美食、臺法飲茶文化、廟宇拜拜文化、夜市等內容。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課程學習到課堂外學以致用的經驗,導覽文本的規劃準備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關鍵字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6潔淨水與衛生 #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7夥伴關係

NO.1141 B | 更新時間:2022-04-24 | 點閱:95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