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0-10-16

五十週年校慶系列建言之一

下月八日為本校創校五十週年,本報隸屬學校行政系統,也同時反映師生、員工、校友、家長的意見,值此千禧年學校發展關鍵時刻,我們謹以一系列社論提出一些意見,作為獻禮,以示祝賀。

五十年前,先人在荒蕪的五虎崗上胼手胝足,以啟山林,憑藉著一股對教育的熱忱,和無私的人文關懷,毀家興學開創了今天為人所稱道的淡江大學。五十年後的今日,隨著環境的變遷,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有部份學校為了吸引大量學生就讀,以維持其經營成本,甚至有所圖利,乃至操短線,圖躁進,以致忽略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和人本精神。然而,我們仍踏著前人的足跡,應隨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潮流,以前瞻性的未來觀點,繼往開來,發揚淡江積極進取的永續精神,希望成為國際性的一流綜合大學。事實上,淡江已居於國內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靠著客觀的評鑒和社會的信譽,不必譁眾取寵計較於短視近利,短期內並不致於產生招不到學生的危機,因此,也最有條件致力教育的人文關懷。因此,發揚淡江文化,重現淡江人文精神可說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所謂「文化」指的是因人習慣行為所產生的生活型態,尤其是群體的共同行為,將形成自然的集體意念或文化圈。準此而論,淡江大學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是活潑、樂觀、應變力強的文化,但平心而論卻少了一股奮鬥、踏實、潛沈用功的意念。雖然學校近年來一直將提振讀書風氣列為首要目標,成效卻不甚顯著;學生社團近年來數量上快速增加,並沒有明顯的有助於人文養成。部份學生除了上課到校之外,和淡江的關係正日漸疏離,就像是補習班式的功利關係。想當年,河左岸劇場、民歌創作、林林總總的讀書會、書院等,如今卻成為淡江人對過去的緬懷。但是,我們不能怪學生禁不起外在環境的引誘,因為學校有責任積極塑造出使學生認同淡江的文化活動,讓學生願意留在校園,認同校園。

目前,淡江校園花園化的成功模式塑造出求學的良好景觀,但是校園空間仍嫌有限,絕大多數的淡江人無法在教室之外,儘情利用這麼好的條件論學思辨。於是人群鑽動趕場取代了師生就地閒談論學,成為淡江校園的主要畫面。部份老師其實也只在有正式課程的時候才會到校,凡有影響其個人研究的學生課業輔導,反而認為是累贅,更遑論師生關係的密切性。此一各職其事缺乏互相關懷互動的現象當然不是淡江所獨有,但是淡江卻可以率先打破此一大學商業化的假象,引領高等教育的精粹。讓各大學暫時排除各種量化的迷思,回歸人本的教育關懷,再一次思辨傳道、授業、解惑的意義,不以媚求政治官僚,附和庸俗潮流為走向,那麼,淡江新文化的塑造才有可能創造第二曲線的高峰。

我們誠心的呼籲所有的淡江人,在五十週年校慶的時候,我們應緬懷先賢蓽路藍縷的開創精神,繼承這一份優良的傳統,思考並力行以人文價值為主體淡江新文化,使淡江大學成為歷久彌新的世界性大學。

NO.44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96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2:16:35
  • 線上人數: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