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0-05-29

莊淇銘:要把學校當作一個寶庫來搶東西

講題:培養多元化的生涯發展能力

講者:本校資訊系教授莊淇銘

時間:五月廿三日上午十時四十分

地點:B711

主辦單位:學輔組

【記者黃依歆整理】「The more you learn,the more you earn.」莊淇銘一開始便指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引出英國教育就業部所喊出的口號作為開場。同時他引出六年前他至南部某證券公司演講時對負責接單的營業員說的一句話,來闡明高倍速變遷時代的來臨:「若不及早改變自己的想法,很快就會被電腦取代。」要學習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要不就只能回家吃自己,面對全場以大四居多的學生,他一針見血的說。

我們不得不面對終生學習時代須隨時換工作的挑戰,然而能力越多,在社會上的存活率也越高。他提出第一個觀念,即為能力導向取代文憑導向。首先他詢問大家:修一門課的態度是什麼?是為了通過期中期末考,還是在意自己得到多少?學到什麼?許多學生上了大學,仍在為考試而讀書;殊不知考試只是教育過程當中的一個手段,但我們扭曲的教育體制卻將其變成了目標。

「知識即資本」是他提出的第二個觀念。他說現今很多公司已把員工的知識能力列為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如同張忠謀的離開會使台積電股票下跌一樣。如何培養自己的資產,他舉自己為例:從一步步蒐集錄音帶揣摩演講要領到能在五萬人面前侃侃而談、從資訊領域跨足法律、未來學及語言學……莊教授令很多人指著他說:「你真是傑克!」然而他肯定的說:「我覺得,太簡單了。」這非關智力,非關體力,重點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每個人都有能力,且能相當多元,只要用對方法,從不會到會其實沒有多久。根據醫學報告,人腦若由出生至死120年不間斷學習,約只開發了3%,而只要用30%,就可以學會二十種語言及記住百科全書內容。然而為什麼我們不能達到開發30%的潛能呢?因為學習方法不對。若大家智力相同,學習型態不同,則結果也會不同。學習型分為好幾種,但台灣的教育制度無法配合各型,因此大家要試著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學習型態,方能循最佳途徑來學習;以此方法,大多數的人都能拿到A。

莊教授提出第三個觀念──培養分析判斷的能力。他舉吃午餐的習慣為例,指吃三餐由農業社會時養成;因彼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型態需要大量熱量,因此有了三餐由來。然而時至今日資訊社會,吃午餐真的有必要?亦或只是徒增肥胖與減肥錢?莊教授因著自己的觀察及思考,提出此一有趣論點:他自稱已二十年沒吃午餐,掐指一算已省了一百萬元餐費,而利用午飯時間來運動及寫專欄,又為他在不知不覺間維持健康及賺進稿費。他強調要有判斷思考「觀念」的能力,觀念一改就會產生新的發展空間。要會觀察社會的變遷,並思考自己能做怎樣的調適。

莊教授循此切入語言學習。他先講了一個笑話:「貓抓老鼠,老鼠躲入洞裡集體商討該如何求生。過了一段時間……突然聽見狗叫,老鼠們心想狗跟貓是死對頭,狗在貓一定逃跑了,於是安心的走出洞口。沒想到剛出洞便被貓逮個正著,只見貓笑道:「會兩種語言還是很有用的。」這段趣談語言重要性的笑話,引來台下大笑不止。莊教授認為學語言的困難不在沒有環境、不能常用等藉口上,而是在於方法不對。

最後莊教授以一則妙喻作結,他說若叫大家到sogo免費搬東西回家,大家一定很興奮;然而其實大學就是一家知識的百貨公司,你可以盡情的塞各樣的知識到腦袋裡,不但不會如物質般會損壞,反而會越來越豐富壯大;大家儘可以用如同到sogo搬東西的快樂心情來學習,把學校當作一個寶庫來搶東西。終生學習的時代來臨,改變你的學習方法,用快樂的態度來培養多元能力。

NO.43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1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