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8 NO.650 學校要聞
【本報訊】大學聯考今日放榜,本校預估將錄取台北、蘭陽兩校園10個學院44系組3529名新生,加上之前錄取的個人申請、學校推薦及其他方式入學新生,共有大學部4725人、博碩士班1643人、轉學生1009人,及國際學生280人、雙聯學制13人,進修學士班809名共8479名新生。
點閱: 1038 | 下載:
【淡水校園訊】淡江機器人再獲世界冠軍!電機系新任主任翁慶昌帶領14名同學,6月30日至7月3日遠赴德國多特蒙得,參加「2006FIRA世界盃機器人足球賽」,在17個國家50支隊伍中,勇奪視覺全自主機器人組(RoboSot)冠軍,及人型機器人組(HuroSot)季軍,展現優異的研發創新能力。
點閱: 1633 下載:
2006-06-20 NO.649 特刊
全球化研究與發展學院長陳國華 新世紀高等教育面臨轉型發展的絕佳機會,在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競爭和整合策略中,淡江大學掌握了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化、思想與人才的高度流動,積極的運用資訊科技和數位學習革命優勢,建構多元社會人口結構中的開放與終身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規劃也期盼已久的「智慧之園」──強調全人教育的蘭陽校園,隨著北宜高速公路打開空間疆界限制,將更可以積極的進行整合式校園理念的實踐。當然,可預期是當面對長遠未來時,因缺乏過去經驗或實際範例可以依循,難免在期待與希望的願景中,也同時參雜著憂慮。因此...
點閱: 914 | 下載:
成人教育部主任施國肱 民國94年秋蘭陽校園招生開班,淡江大學歷經55年的拓展,在創辦人張建邦博士全心投入的帶領下,本校經歷三波的努力,全校師生以無比歡喜的心情,迎接全面性十項優等評鑑成績的肯定,這是我們邁入第四波的今日最好之回饋。 本校現今擁有3個實體校園及1虛擬之「網路校園」,網路校園貫串了3個實體校園並擴向全世界。基於推廣教育的特性及目前時空之環境,台北校園為本校發展推廣教育的最適地點。人稱「知識之海」的台北校園坐落於台北金華、麗水街上,以服務為主的終身教育、推廣教育、成人教育及技職...
點閱: 933 下載:
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楊瑩 從1950年創校至今,淡江大學已進入第56個年頭,尤其蘭陽校園今年的正式啟用,不但使淡江正式擁有四個校園:淡水校園、台北校園、蘭陽校園,及網路校園,同時也使淡江的發展達到一個高峰,進入淡江的「第四波」。 淡江的第一波是以奠基為主,第二波側重學校的定位,第三波強調品質之提昇;前面這三波的發展與成長,可說主要是在延續淡江既有的傳統,模塑淡江辦學的特色,代表一種歷史傳統的延續。若以S曲線的觀念來看,當前邁入第四波的淡江,正力圖開闢「第二條新的S型曲線」。 為確保學校...
點閱: 1031 | 下載:
社區發展學院籌備處主任蔡信夫 「人」不僅僅要生存,更需要又創新又成功又好運的人生,「成功」即扮演好人生歷程中的每一個角色,「好運」即是心想事成,知足常樂,而要能成功和好運,就必須具備以下5個要件。(一)認真,人須埋頭苦幹,為收穫而耕耘、任勞任怨。(二)博學,知識由學習而來,而智慧是知識的應用,在此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一定要有多方知識,始能於適當時機採適當方法。(三)廣交友,培養本身的氣質、表達能力及迅速且正確的反應能力,將是交友的基礎,俗云人際關係可以讓你成功亦可讓你失敗。(四)親兄弟明算帳...
點閱: 942 | 下載:
雪山隧道的開通即是北宜高速公路的全線通車,這是蘭陽地區極為重要的時刻,不僅縮短台北與宜蘭的車行時間,拉近城鄉距離,也造就了淡江大學第四波整合最好的契機,蘭陽校園也因此成為淡江大學的共生體。
點閱: 894 下載:
創業發展學院長 李培齊 環境在變,時代在變,思想在變,科技在變,但是淡江總是變在所有變化之前。 早在「資訊化」還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名詞的時候,淡江的資訊化就已經走在所有大學之前,訓練出一批批優秀的資訊人才。當資訊發達將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拉近之時,淡江也以先鋒之姿,在全世界各地建立了姊妹校的網絡,開拓及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觀視野。如今面臨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大學數目的遽增,全球化競爭的來臨,淡江又以不同的思維與制度創辦了蘭陽校園,改變了一般人長久以來對大學教育的認知,重新闡釋了大學教育的目的,以英...
點閱: 980 下載:
蘭陽校園主任林志鴻 隨著蘭陽校園招生的啟動,學校正式進入第四波;隨著蘭陽校園師生的進住,多元一體的四校園架構隨之成型,運作機制也實質啟動;隨著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貫穿後的正式通車,讓學校四校園空間架構得以更緊密的結合,此種更為緊密結合的四校園空間架構,正是本校展現其在高度競爭高等教育市場的基礎動力,也正式凸顯空間是一種資源,而不是一種限制的利基思維,因此,唯有善用多元一體的利基思維,才能使本校再創第四波新S曲線的高峰。 林美山下一些鄉親的對話: 「淡江的學生來了,我們蘭陽地區的一些大學...
點閱: 994 | 下載:
資訊中心主任黃明達 一、教職生皆可免費於四個校園內以「無線」或「有線」互通電話或上網 本校校園與校園之間,雖然距離有數十公里,但透過網路整合四個校園之通訊,可提供下列服務: 1.利用擁有無線傳輸功能的手機、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個人數位助理)、或筆記型電腦等,於四個校園內任意地點,透過校園內的無線網路,皆可免費互相對談、上網、或直接與四個校園內任何電話分機(免費)或外線互通。本校於無線網路系統完全建置完成後,全校教職生可各別擁有一個電話分機號...
點閱: 944 | 下載:
體育室主任謝幸珠 本校體育室的業務分教學、活動與服務,其執行概況簡要說明如下: 一、教學 95學年度淡水校園「紹謨紀念體育館」啟用後,大一下學期體育將改為興趣班上課,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成效。蘭陽校園大一至大三體育比照淡水校園,惟大二至大四另設置2學分選修課程;在師資人力方面,由淡水校園派駐專任教師1人,除授課外並協助行政及活動業務,未來視開課科目將調度淡水校園師資支援。在網路的應用上,加強教師資訊運用能力,要求教師上傳教學計畫,建置「教學支援平台」,登錄授課講義供學生使用。在研究...
點閱: 1096 下載:
文錙藝術中心主任李奇茂 隨著北宜高速公路的開通,蘭陽校園將與台北校園、淡水校園便捷地連接起來,而網路校園的拓展,又將使得淡江的學習資源,擴大為無限的領域,身為淡江一份子,看到淡江在第二曲線中的發展,即將領先於台灣的高等教育學府,內心感到無比的高興。 6年前,淡江在沒有藝術相關系所的條件下,由於創辦人的先知卓見,創立文錙藝術中心,經過這幾年,在學校的支持及工作同仁的努力下,幸能累積一些成績,而面對即將大力衝刺的第四波,本中心擁有展覽廳、音樂廳、書法研究室及海事博物館,所擔負的工作面甚廣,也...
點閱: 944 下載:
校友處主任陳敏男 本校在2005年創校55週年校慶,蘭陽校園的招生,正式進入第四波,這是本校新S型曲線的起點,它是延續第1個S型曲線的頂峰,我們期待再創新高峰。 本校在2006年6月3日畢業了8,047位的校友,校友人數突破20萬人,各類型校友會已達142個。9月1日至4日「2006全球淡江人郵輪嘉年華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也正式宣告校友會進入第2個S型曲線,配合6月16日通車的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將淡水校園、台北校園和蘭陽校園連成一體,加上網路校園,校友活動將重新規劃,應有新的作法。...
點閱: 945 | 下載:
圖書館館長黃鴻珠 1996年本校新總館啟用後,無論是圖書資源、研習環境,以及創新服務等均大幅提昇,獲得師生高度肯定。2005年蘭陽校園招生後,如何讓四個校園的師生同享全校的圖書資源與服務,成為圖書館的新挑戰。 圖書資訊服務主要工作包括資料的徵集、整理、典藏及讀者服務等,為達前述目的,圖書館將採行以下的策略: 一、資料的徵集:虛實並用、3A並重 資料的供應採虛實並用,即兼顧數位化(虛)與紙本(實)的資料,但因兩者特性不同,徵集時採下列原則: (一)實體資料:集中徵集、分散服務 由淡水校...
點閱: 997 下載:
國際研究學院院長戴萬欽 蘭陽校園的啟用,標示淡江大學邁入第四波抱持的宏偉雄心。蘭陽校園瀲灩的山海景觀和美輪美奐的校舍,倘若只是為了未來每年區區幾千名的學生,當然不免可惜,所幸情況一開始即不是這樣。蘭陽校園的嫵媚秀麗,當然象徵著淡江大學自身的發展,由倖存(survival)攀昇為昌隆(thrival)。 而較重要的是,蘭陽校園的啟用,不只是淡江大學樓地板面積的成長和空間的成長,更是四個校園共通靈性和校魂(soul)的提升。淡大已逾知命之年,尤其,已經超越「關懷自我」(the care of...
點閱: 885 | 下載:
總務長洪欽仁 在高等教育正面臨經費日漸拮据窘境下,除了爭取社會資源外,還必須努力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運用有限資源創造無限可能。在6月16日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便捷的交通大幅縮短台北、淡水、蘭陽校園距離,網路校園更是在零距離下串連著三校園,如何有效整合總務資源已成當務之急,未來總務資源整合分述如下: 一、文書作業系統之整合 目前測試中之文書公文作業系統,公文採電子簽核,以減少紙本數量,並克服校園間之空間距離,節省公文傳遞時間與人力。另將於本校網頁規劃設置電子公文布告欄,各項公告性之公...
點閱: 984 | 下載:
高教中心副研究員侯永琪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大學的競爭力即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大學卓越化亦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而高等教育的品質與國家競爭力的關係,不可避免成為各國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焦點。因此,現今21世紀高等教育所面臨最大的考驗,已不是機會均等的問題,而是追求學術研究與教學卓越的問題。換句話說,當全球高等教育追求卓越(Excellence)的企圖心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更加強烈之際,全球的傳統大學也認知到,現今大學不只是關心存亡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強自己的優勢,繁榮興盛且有品質的生存下去(...
點閱: 943 | 下載:
教育學院院長陳伯璋 當今大學發展除具傳統的三大功能--「教學」、「研究」與「服務」之外,前美國教育部長 E. Boyer(1998)特別提出「整合」是大學面對知識經濟,新科技所發展出的新角色,大學必須跨越狹隘的「本位主義」(無論是學科或行政單位)。而B. Clark(2004)在「邁向永續發展的大學」一書中,更提到「擴展周邊組織」、「活絡學術重點領域」及「融合一體的大學文化」,其核心正是資源、人事、經費、活動的「整合」。 然而在上述的「整合」功能中,最關鍵的部份則是「思想」或「觀念」的整...
點閱: 955 | 下載:
學務長蔣定安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至今,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進入了戰國時代,競爭日趨激烈。綜觀全盤發展趨勢,大學必須保有特色,不斷追求突破,才能永續經營、持續成長。本校在發展過程中,即不斷注入創新措施,逐步建構出淡水、台北、蘭陽、網路等4個各具特色與重點的校園,並以淡江精神為核心,依「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之教育目標,型塑「多元一體,四個校園」的願景,明顯與他校區隔,成為提升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石。 大學人才的培育,必須符合社會整體的需求,天下《Cheers》雜誌羅列之團隊合作、穩定度及抗壓性...
教務長葛煥昭 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於2003年9月1日宣示,淡江大學將於西元2005年蘭陽校園正式招生時,進入第四波發展歷程。2006年6月16日北宜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將本校3個實體校園連為一體,各校園間等距,車程僅40分鐘,再配合完善的網路校園使本校的招生工作更具競爭力。以95年為例,外國學生多以e-mail諮詢函覆,申請人數成長80%,網路服務居功厥偉,為招生宣傳上的強力保證。 教務資訊系統同時在2005年進入第四波發展歷程,我們捨棄了使用近35年的IBM電腦系統,歷經了6年的研發、測試...
點閱: 100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