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5-10-03

55校慶來訪未來學大師介紹

艾胥司•南迪(Ashis Nandy)這位被稱為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的大師終於要到台灣了。從50年代法儂(Frantz Fanon)的經典著作《黑色的皮膚,白色的面具》以來,無論是巴巴(Homi K. Bhabha)或是已經過世在國內享譽盛名的薩伊德,這些後殖民主義的論述無時不在提醒世人,在根除一種所謂殖民主義的同時,我們可能已經陷入在另一種殖民主義的社會當中。

南迪在1983年便發表「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這一篇極為重要的後殖民主義著作,國內將其翻譯成「親內的敵人─殖民主義下自我的迷失與重拾」,部分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1998,頁89-100)。他指出這種第二次的殖民是一種來自「內殖民主義」和「外壓殖民主義」相互糾結的產物,它不單控制人們的身體,還佔領人們的思想,它把被殖民社會的理想釋放出來,以徹徹底底地改變他們的文化(價值)優次排列。今日的西方變得無處不在,既在西方之內亦在西方之外,她存在於(社會)結構之中,亦徘徊在思維之內(1983)。

南迪不僅是後殖民理論大師,更是具批判意味十足的未來學理論學家,他指出未來學研究並不僅是要去超越西方式、線性式、科技式的知識範疇,更需提供給明顯不同意見者「另類」的選擇(Futures 28 6-7, Aug 1996),就像他在1996年所發表的「另類科學」(Alternative Science)的論述一樣,未來學家必須對社會大眾提供更多未來的選擇。

除了後殖民論述與未來學研究外,南迪也將其研究運用在建構和平願景上,他認為「揭露真實才能靠近真理」、「沒有對象很難定義自身」、「如果沒有他者的存在,生命將難以完成」。他指出自我與他者的關係,是相互依賴,此處的他者可能甚至是敵人。這種如何與敵人共處論點,已經實際運用在如何調解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對西岸主權認知與實際利益的衝突上。

南迪目前任職印度德里的「發展社會研究中心」,並擔任「文化選擇與全球未來委員會」主席,相信南迪的蒞臨,不僅可為淡江大學未來學國際研討會增色不少,勢必也將引發國內另一波後殖民主義的論戰與激辯。

NO.61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31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9:44:53
  • 線上人數: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