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6-01-03

94學年度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創辦人張建邦博士閉幕致辭全文

校長、兩位副校長、各位同仁:

淡江大學每年都會舉辦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這已是淡江的傳統,也是淡江的文化(saga)。剛才高教中心楊瑩主任已經將改制大學後的幾次研討會主題,於本次研討會上作了說明。本校校務的發展,從1950年歷經英專、文理學院,是處於創業奠基的時期,這是淡江的第一波。到了80年代升格為大學後,是淡江的第二波,才開始定位我們到底要辦些什麼。上次我曾提到,我們不會辦醫學院,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我們也不辦農學院,因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土地。所以我們辦文、理、工、商、管、社會科學等學院,加強資訊、電腦等發展。到了1996年圖書總館的落成,本校就進入數位化時代,是淡江的第三波,也是提升學術聲望時期。前面這3個階段,可以說與克拉克所提出的預測雷同。現在已進入21世紀,2005年本校的蘭陽校園也已正式招收學生,淡江邁入第四波,並擁有淡水、台北、蘭陽及網路4個校園。

我要特別說明我們能擁有4個校園,是一個很好可以實踐高等教育的思想與理念的高等學府。蘭陽校園著重「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完全屬英國Oxbridge式的紳士教育(gentleman education)。剛才歐研所鄒忠科所長談到教育學生變成專家是可以達成的,但紳士風度的養成就很難了。因為英國牛津、劍橋大學設立也有700年之久,到底英國的紳士應該怎麼樣,我們不太清楚。而要辦好gentleman education或許也是很難。不過,至少英國紳士教育已經是我們蘭陽校園要發展的辦學重點。蘭陽校園的走向將來是菁英教育,它不會再擴大的,學生最多是2,000名,而這目標恐怕是要20年後才會達到2,000人的學生數,10年內恐怕也只會有1,000名學生,雖然那麼大的校園就只有少許的學生,我們也不打算擴充。不像淡水校園現擁有27,000名學生,兩個校園的作風和作法都不會一樣。

我們把代表英國式的教育放在蘭陽校園扎根,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辦學方式,講究的是人格教育該如何落實。從各種歷史文獻探討牛津劍橋式的教學方式到底成功與否尚無定論,所以上學年我特別給大家閱讀《Importing Oxbridge》這本書,因為文中指出,牛津劍橋傳統的住宿式校園生活引進美國以後,有很多失敗的例子,所以我們也應該知道人家失敗的經驗。

從英式教育的蘭陽校園談到淡水校園,淡水校園的走向是美式的高等教育理念,有研究,也有教學,是綜合型規模大的學校,美國很多州立大學都是這樣子的,動輒就有二、三萬名學生人數,包括俄亥俄、印地安納、伊利諾、加州柏克萊大學等都是一樣的情況。

台北校園完全是推廣教育走向,推廣教育就沒有所謂的德育。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理想是從蘭陽校園一路來到淡水校園,淡水校園還是要保留德育的,但到了台北校園,就沒有多餘的力量可管了!

到了網路校園的教學就完全是人和機器了嗎?人與人之間都沒辦法碰頭了嗎?這是兩個極端。與剛才高柏園副校長所提到的陰陽觀念一樣,是一體兩面的,不是有了保守就沒有激進;或有了激進就沒有保守。不是的,只是同樣的東西,像一條線拉長了。

目前的淡江剛好有這個環境,擁有4個校園,可以把我們所有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全部納入,同時去實現4個理想。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一再強調淡江進入第四波以後,必須要把「連續時代」的觀念及看法拋開不談,而要有「不連續時代」的思維。或許大家會問:怎麼可能不連續?這55年跑到那裡去了呢?換個角度來說,事實上從現在才正開始要去思考怎麼做,然後去做做看,做個5年、10年。今年本來是要去蘭陽校園開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的,但因北宜高速公路尚無法全線通車,去宜蘭仍耗費時間,因而取消到蘭陽校園開會的想法。明年校慶前後,可訂個時間,一定要到蘭陽校園召開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屆時我就要聽聽報告,看看蘭陽校園這一年做下來,是成功還是失敗?哪些地方好、哪些不好?要如何改進。

蘭陽校園感覺應該要做到全人教育「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傳統教育;台北校園則要著重如何做好推廣;而網路教育卻可以海闊天空的去構想。但是目前管理推廣教育、網路教育部門的主管好像風格比較保守,反倒是蘭陽校園的主管作風顯得積極,我希望大家能夠多多互動、交流並好好加以整合。

這次把會議的主題訂為「嶄新的世代--建構淡江學術王國」,我特別說明我們不是學閥,只是在淡江建立自己的學術王國。從前的台大較像學閥,以前台大只任用台大畢業的當老師,非台大校友、或不是台大畢業的老師都不要。不過,現在的台大也已經不一樣了,考研究所的大學部學生,只要有能力的還是會錄取。如果對外校來考就不錄取的心態,就是學閥。淡江不是學閥,也不是學術「帝國」(empire),我們是關起門來建立自己的學術王國,所以不用對外宣傳。我們要先自己來做做看,從蘭陽校園一直到網路校園,推動5年、10年以後的4個校園,將會有什麼結果產生呢?能不能實踐我們的教育理想呢?可以讓教育學院把教育理想規劃出來看看淡江如何落實,然後每一年來做一次評估,這就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我真正的理想。2000年開始我就提出4個校園的構思,當時蘭陽校園才開始整理山坡地,到現在2005年正式招生了,剛好有這樣的機會來發揮建立我們的學術王國。不過同學們要等到下學期才能正式遷入蘭陽校園,而在2005年之前我們已經花了十幾年的時間來籌辦,所以開闢這個校園真不是簡單的事情。

每年舉辦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幾乎所有主管都知道,有許多主管也參與很多次了,但是新進的老師我們特別希望他們來參加,因為新老師還沒有融入淡江的文化中。可能新進老師會覺得怎麼談這麼廣的事情,因為這個會議只談趨勢,談大事;至於學校有關的教學、研究、行政、課程以及老師升等、儀器設備等細微的事情,我們怎能一天就談得完?一年才一天怎麼討論這些問題呢?這些細微的事情是交給學校的校務、行政、院系所務會議去討論決議的。所以學校舉行的院系所務會議及一些大小會議我是不會參加的,而系所主管對每天師生的日常生活瑣事都要去管的!像蘭陽校園林志鴻主任曾跟我說,在蘭陽校園內沿著工程施工指標走的路,可以走出校園;但是若跟著道路上的交通號誌走,卻走不出去,這種交通號誌安裝對不對的事,就是你們主管要注意的事,不是我來管的事。

今年一年一度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就是一個新開始、大方向。今天的第一個專題由高教中心侯永琪副研究員報告「世界之最--哈佛大學」,大家都說想要變成哈佛,但是到底對哈佛的了解有多少呢?所以我們先談談哈佛大學,提供專題報告資料讓同仁們做參考。第二個專題由教育學院陳伯璋院長來報告「大學永續發展與淡江第四波」,他根據克拉克(Burton C1ark)提出的大學永續發展的五個指標,來檢視淡江做到了幾項。陳院長花了很多心血撰寫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另外,扁平世界是一個趨勢嗎?55週年校慶時我們舉辦的未來學國際學術會議完全是從心靈角度來探討,當時很多的國際知名未來學者來參加。但是今天商學院胡宜仁院長提出的第三個專題報告「扁平世界縱橫觀」則是從Thomas L. Friedman經濟的眼光探討,雖然Friedman的論述是拼拼湊湊的,也不是什麼大的思想,但是就這麼不得了。《The World Is Flat》這本書銷售了幾百萬本,Friedman現在可是大出鋒頭。第4個專題由國際研究學院戴萬欽院長報告「淡大發展之再定位:世界歷史進程之啟示與文化全球化之機遇」,這篇資料想向各位說明的就是文化全球化中,淡江處於良好的地緣學術位置如何「談合作」。像我們和姊妹校的合作,也有很多的問題存在,例如學生的交換、師資的問題、雙學位等,都要即時去做,依每所學校的特性往來,雙邊交流可行、多邊交流也可以。記得在張紘炬任校長的時候,我建議把國內8所資格老的私立大學校長邀來談談合作事宜,最初提議時大家的反應都不錯,不過真正一談到合作,大家卻都有著怕「你併吞我、我併吞你」的心防,這是紅海策略而不是藍海策略。初次的飯局以後大家就不談了,後來也不聚會了,所以「談合作」不是這麼容易的。通常國防戰略是用「遠交近攻」,但我特別訂定一個「遠交近交」的文化策略,不管國外國內的大學都可交流,但是那次與會的校長飯是吃了,卻以為淡江想要併吞他們,所以外交是不好辦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再談合作的事宜,譬如我們可與附近的真理大學、聖約翰科技大學等學校合作,可以讓學生、老師相互交流,我們幫他們上課,他們想來選我們的課,我們也可開放選修,我們的學生也可選他校的課。像真理大學可能有很多宗教的課程,而我們這裡沒有開授。我覺得合作的事還是要持續進行,雖然大家還是有點怕,不過還是要去做。

最後,我想特別謝謝各位的參加,雖然今天也有一部份的人無法參加,不過大部分的同仁都來了,這是我們淡江最好的傳統。一年一度的會議大家仍應集中精神,把這個會議開好。我會要求淡江時報把今天開會內容儘量在這一學期內發表出來,下學期開學就可開始推動一些事情。目前可做準備的工作是想想要如何整合,因為整合的細節都需要各單位提出來。假如各院院務會議和今天的研討會議題有關,譬如將來要如何整合,觀念和思想上要如何構思,有必要的話,可以邀請高教中心楊瑩主任去列席說明整個方向及理念,讓大家互相溝通意見。這學期的院務會議開過的就算了,若還沒有開過的,有必要的話,就請她列席,到了下學期我們就開始要展開行動。蘭陽校園的師生下學期就要去蘭陽上課了,教學區的使用執照已經取得,宿舍區的使用執照大概也快可拿到,可見我們每一件事情努力認真的去做,總有成功的一天。謝謝各位今天的參加。

NO.63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7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