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著名未來學學者克里斯多夫•瓊斯,於55週年校慶至本校參加未來學研究所主辦的「全球視野、心靈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對於該研討會舉辦成果十分稱許,回國後寫下這篇感想,收錄於未來學研究所出版的未來學研究期刊第10期第3卷裡,本報特別刊載中文譯稿全文,以饗讀者。
2005年11月5日到7日,40位論文發表者,120位學生、教職員以及聽講者踴躍地參加淡江大學所舉辦的「全球視野、心靈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重要的與會外賓包括了皮科•艾爾(Pico Iyer),他是全球心靈的作者,同時也是位國際知名的學者;布達佩斯俱樂部的創辦人鄂文.拉胥羅(Ervin Laszlo),以及許多著名的國際未來學者,如:艾胥司•南迪(Ashis Nandy)、華特•安德森(Walter Anderson)、理察•史勞特(Richard Slaughter)、克萊門•貝若(Clement Bezold)等。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和校長張家宜為這次國際研討會做了開幕式,緊接著就是國際教育和未來學組織的代表。開幕的主題演講是由蘇哈爾教授(Sohail Inayatullah)先作介紹性的論述,接著由加來道雄(Michio Kaku) 教授談2020年的科技預測;艾胥司•南迪(Ashis Nandy) 教授對未來的批判分析。遺憾地是,加來道雄的演說似乎對摩爾定律、無所不在的運算、扁平空投器和量子物理學感到厭倦。而艾胥司•南迪則提醒我們反烏托邦未來遮蔽了烏托邦的未來;此外,未來的事物必須持續以存有不同的意見做為發展。
整體而言,此次研討會的議程相當完整。其中最棒的是,發表人都能抓住漸漸浮現的全球文明部分,或是去挑戰這尚未釐清的議題。會議的主持人同樣地也值得讚許,能夠不斷地刺激發表者對以下的問題做回應,「我們的行動該如何發展出更好的全球意識與目的?」每天的議程活動將大家凝聚在一起,而同一時間所舉行的議程和工作坊,也提供了一個更為親密和會談的環境。有時,正因為有不同的活動同時舉辦,因此在做選擇時可以說是一種挑戰。每天閉幕前的圓桌論壇更是研討會中的一大創新特點。每個人都有機會問問題,圓桌論壇的發表者也能對主講者、與會者,以及聽眾們的問題或評論做回應。
研討會一開始,中心主題及思路就漸漸冒出,思索著以下議題的意義,包括了:全球公民、全球文化、永續發展、全球意識與全球心靈、科技必要與決定論、領導、組織者角色、教育的永續發展、社區與人類的居留、還有意識理論(包含了神話、整合哲學的觀點)。對於全球心靈、全球視野的定義有幾個大家同意的說法。舉例來說,皮科•艾爾的全球心靈中,描述個人體認到全球心靈,是經由共享的全球文化和經驗而來,如國外旅行和都市生活。會中其他人似乎是將全球心靈看成一種更為超脫集體性的全球無意識關係。創辦人張建邦在他的開場白思索了下列的問題,了解到「傳統本身」的快速變遷,以及地球上人類的集體認同。其中,提到英文的全球心靈,翻譯成中文就是全球靈魂,這個特別的說辭,對於非說中文的人(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而言是一種啟示。
人權同樣也是全球文明論述的核心主題。例如:有些與會者會對「人性」到底演化到什麼程度感到質疑。有人指出由國家所支持的殺戮,在20世紀已奪走了20800萬人的生命。在這獨有的會議脈絡下,不論人性的演化是否會導致「超人」(如:生化人、後人類)的情況,或是「更為人性」的人類版本。舉例來說,許多提倡生物、基因、科技的人(如:約翰•史馬特)增加、擴大了人性。此外,也有人(如:派翠西亞•凱莉)致力於永續能源與資源系統的生活,而提倡「全球人類」、全球導向與全球公民。
從我的觀點來看,最有建設性的討論在於思想與行為的變遷。看看過去20年的國際未來研討會,顯示出未來世代的關係從過去和現在的物質取向,慢慢地轉變成較無形、「內在」、和深層社會文化的挑戰。這次研討會反映出對上述內在、深層社會文化的部分感到興趣,以及感受到神話與典範辯論的影響。未來學一直以來都關注著典範、世界觀和知識論的觀念,但這次的研討會卻是某種運動的模範,在這裡可以盡情地暢談未來,就如同在談論過去和現在。此外,這裡也是能對徘徊於前景的新文明,提出前端思考的點子。這場研討會不論是受到科技或心靈演化的激勵,都是談關於變遷的未來。舉例而言,最無所不在的講演和不設限的討論,觸發了重要的未來問題,像是關於批判精神、科學聚集、心靈、行動的適當角色,和反映在轉變到一個全新(神聖)的世界。雖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對精神心靈、宗教、神話迷思和科學感到自在舒服,但非常明確地,它們是我們的人性核心,沒有人能逃開這些困難的議題。
毫無疑問地,這是我參加許多未來學研討會中,最棒的經驗之一。這次的主題雖以全球為主,但大部分參與者的堅持、其所做的回應,以及對主題的反思,更是緊密的焦點所在。隨著部分在世界上最為卓越且富有思想的未來學家的參與,這場全球視野、全球心靈,和全球智慧的重要討論會有著學術性、創造力,甚至是振奮人心的特質。這個場地充份地營造出獨一無二以及快樂的氣氛。台灣本身是矛盾但又充滿希望的,因為台灣不是國家也不是省(台灣在世界上的特別情況,從國內外政治來看一點都不遙遠陌生,總是可得知)。但台灣的進步,在物質的發展上是顯而可見的。我到達台灣的當天,台北市就像在藍天下閃爍的珠寶一樣;在我離開的那天,工業煙霧圍繞成毛毯的形狀,一直到機場。
淡江大學校園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就位於淡水街道的上面一點點。而學校裡的驚聲國際會議廳,不但能眺望美麗的景觀,也具有完善的設備設施。這次的國際研討會剛好配合淡江大學55年的校慶來共同舉行,增加了不少活力與興奮的感覺。創辦人和其他人也同樣對未來學的成長與成功引以為豪。淡江盛情地招待我們美味豪華的餐點,以及文化活動。例如:在覺軒花園辦的非正式晚會及音樂欣賞。另外,我們住的圓山飯店,也是社交和讓外國賓客居住,體驗傳統中國建築與藝術的地方。
這次的研討會之所以成功的第三點要素是,有專業和效率的管理與籌備者,以及後方支援外國賓客和會議活動的人員。陳國華、陳建甫和蘇哈爾對會議、議程和工作坊,所做的完美管理控制,都值得給予稱許。小組討論會的設計和整體研討會的結構都具有邏輯與一致性。此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努力認真的學生和工作人員,還有偶爾居於幕前的領導者--創辦人張建邦 (常居於幕後)。
遮蔽了未來的過去和現在之議題是存在於社會,而往往卻又是社會未能處理的。正因如此,這次的未來學國際研討會對未來而言是充滿希望的,因為大家對社會中存有的問題有著持續性的關切之心。我們理解並點出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如:非永續性的政治、經濟、教育系統和過時的想法與行為。希望的根源在於全球社會逐漸浮現的事實,以及遠瞻未來的技能與活動能夠持續成長茁壯。愈來愈顯見的是,全球65億的人類都一起與我們的地球和居住地,共同做著實驗和各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