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7-12-03

學華語 學外語通通滿足你:遊學牛津 體驗異國風

大傳三�陳維信

如果觀光旅行可以讓人視野開展,那麼遊學對我而言則是精神思維的開闊,我期許自己能獲得從未有過的體驗,豐富自己的歷練。回國後,儘管扛著沉重的行李且身心俱疲,我還是很驕傲地對自己說:「I GOT IT!」

在Oxford,我盡可能地融入當地生活模式,例如:習慣在攝氏十幾度的氣溫和捷克同學一起晨跑;在參觀基督教會學院時,用比別人慢三倍的速度感受建築所營造的氛圍;獨自走在街頭巷弄感受異國情調;嘗試下雨不打傘的英式風格,隨意坐在公園草地上寫作業、看看書,感受與自然相擁的free style;或是一週數次去不同酒吧和各國學生閒談。我發現,原來遊學除了學英文,我真正感受到的,是收納20000多個單字的牛津高級字典也給不了的體驗,那就是沉穩而深邃的文化質感,我發現這裡的時間以緩慢卻又紮實的速度流動著,人事物都蘊含著柔軟又帶點原則性的思維,我驚覺,多年來自己總局限在一層又一層的意識框架裡,或許仍無法脫離,卻因洞悉自己,內心變得清澈且輕鬆了不少。

課堂上我們曾討論各國文化差異,英國人寧願擠在一坪大的空間洗澡,就為了維持百年來的房屋結構,不願破壞它;數百年前的一位建築師為了保存一棵樹,寧願大費周章的改變教堂圍牆的設計;夜晚消遣大多待在家裡或上酒吧,百年來如一日,也無減他們對簡單生活的熱愛。我深刻的感受到,Oxford的現在和過去,感性與理性之間,永遠有座橋梁,供人們自由穿梭來往。常言道,一個完整的溝通,除了語言,也應該建立相互理解或認同的價值觀,而後者,或許就是我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了!

德文一�白雅晴暑期的英國牛津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商店很早打烊,許多人都到酒吧喝酒跳舞;另外,建築也很吸引人,很喜歡基督教會學院裡拍攝電影哈利波特的大飯堂,有種淡淡的憂傷,覺得其中蘊藏好多歷史,以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能置身其中實在很幸運;而英國的建築規模似乎比美國小一點,但覺恰到好處,有多一分太俗,少一分太弱的感覺。

和其他國家學生一起上課學英文時,發現他們都很自在,不是趴著睡覺或做自己事情,而是樂在其中地與老師如朋友般的互動,深富自信也很有自己的看法,主動思考並和老師一起尋求適當的共識,不像我們總等老師給答案、講必考題,這給我很大的啟發。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變得比較會思考,態度也較樂觀,甚至開始喜歡用英文想事情,我聽說部份同行團員連說夢話也用英文,真得很有趣!

在牛津,每天都有下午茶時間,通常會到飯堂或花園一邊享用熱可可和餅乾,一邊與同學聊天,讓我們的學習和思考有所沉澱。我們造訪了深具設計感又收藏量驚人的大英博物館,還參觀了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真是個特別又漂亮的城市,很多店家都色彩鮮豔,而密密麻麻的街道像迷宮一樣,尤其當我從倫敦眼 (世界最大的摩天輪)往下看時,心裡只浮現一個念頭「天啊!我在倫敦。」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次造訪這個夢幻般的城市。

NO.69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47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