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若伨淡水校園報導】清代的台灣兵為何要在淡水建會館?「小白宮」,這座洋式建築真正的身份是什麼?一座古蹟裡,也許蘊藏了幾百年的記憶。醉心於佈滿歷史塵埃的故事裡,本校歷史系副教授周宗賢深耕於鑑定古蹟已有30餘年,台灣多處都有他的足跡,淡水22處古蹟遺址皆由他鑑定過,甚至出書紀錄,留住淡水輝煌的歲月。
飽讀「史」書的周宗賢,曾任本校歷史系主任、所長,現為台北縣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聚落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等多地文獻委員,著有《臺灣民間組織的研究》、《清代臺灣海防的研究》,及有關臺灣各古蹟調查研究與修復之專題,其論文散見《臺灣文獻》、《淡江史學》、《淡江人文社會學報》等,三個月前還出版新書《淡水:輝煌的歲月》,詳述淡水四百年的風華歷史。
從單純探究歷史,到走入鑑定古蹟,周宗賢表示,緣於本校張創辦人建邦博士的鼓勵。30多年前,張創辦人便提點他,教歷史應「由近而遠」、「循序漸進」,況且歷史為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徵,更應重視歷史古蹟的維護。至今仍記憶猶新的他,慷慨激昂地說:「當時張創辦人警惕兩件事:一是身在淡江大學,需有台灣史和台灣古蹟教學的自覺;二為淡江大學應有支援國家、社會的能力。」由於創辦人的提醒,這才讓他跳脫紙本的研究,深入台灣、淡水的古蹟鑑定與維護,致力於保留這些豐厚的文化資產,避免前人的腳步與故事隨時間流逝。除鑑定淡水紅毛城等22處古蹟遺址之外,還曾赴台東長濱文化考古,至有海門天險之稱的基隆二沙灣砲臺考察、參與台灣唯一一級古蹟的牌坊──金門許氏貞節牌坊的評鑑等,資歷十分豐富。
每次鑑定古蹟,對於周宗賢來說,都像是一趟生命的巡禮。全台灣走透透的他,從這些古蹟上體認到,「古蹟是有生命的。」他舉例說明,滬尾的湖南勇古墓背後,有個動人的故事,「多麼令人感嘆啊!」湖南勇古墓是光緒六年,不少外省人來台建設台灣,開山撫番,結果卻相繼身亡,中國人一向重視「葉落歸根」,而他們卻客死他鄉,於是,他有感而發:「每個古蹟都是一個感動啊!」他認為,古蹟不僅僅地理學的教育,還涵蓋人道、歷史、文化、民俗學等範疇。
調查古蹟的過程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經驗,周宗賢回憶道,之前評估彰化縣客家鄉鎮時,因為年代久遠,物換星移,許多在地人早已忘了自己有著客家血統,「還得要我們點醒他們說:『你是客家人的後代喔!』」起初他們還有點不以為然,甚至面露排斥的神情說:「我是閩南人,怎麼會是客家人呢!」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閩南人跟客家人常發生械鬥,而對客家人產生誤解,不過,經由周宗賢等評鑑學者說明來龍去脈後,他們才逐漸接受自己是客家人的事實,「當客家人也很好啊!哪裡不好呢?」他認真地說,應不分先來後到、血緣與種族,都是到福爾摩沙辛苦奮鬥的人民。
周宗賢勉勵淡江學生,淡水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好山好水,且為古代主要的進出港口,人文薈萃,且深受中西方的影響,保有各式建築特色。因此他特別指出,身為淡江人,有幸在如此獨特且多元的環境下成長,就應重視文化,進而尊重他人,並藉由淡水的歷史古蹟文化,認識淡水的發展,若能了解淡水的軌跡,必然會產生情感。做為淡江的一份子,更要有參與感,與推廣文化、提升校譽的使命感,如此一來,必然會增添更多人文氣息。
身為滿腹歷史故事的老師,周宗賢笑說,小時候便立志成為老師,對於受人尊敬、且具有權威的「老師」形象十分憧憬,又因自幼先父喜歡講述歷史故事,耳濡目染之下,培養出歷史文物的興趣。他認為,「歷史學,豐富了我的人生。」在這條道路上,「很滿足,因為我得到更多」,藉由接觸名勝古蹟,與古人對話,尋找新的生命,使他的生命因而更厚實、更有深度。「教書就是我的生活」,平時與同學的互動,讓他十分享受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樂趣之中,尤其結合休閒與工作,相得益彰,「非常幸運。」他輕輕微笑。
問及未來的人生規劃,謙虛的他只淡淡的說:「我這個人,胸無大志,只要平凡過完這一生就好。」卻默默成就不平凡之事,為古蹟文物的維護而努力,留住歲月、延續故事,也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