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3-05-12

社論:從SARS疫情檢視我們的人倫關係

SARS疫情籠罩全台,使得人人焦躁不安,人與人的關係也跟著緊張了起來,部份人為了自身的安全與利益,不惜使用抗爭和各種非理性的手段,以求得鴕鳥式的自我安心,雖然得到短暫的滿足,卻也考驗了平時的人格養成教育。殊不知:太平盛世時道德與人格的養成是可以論說的,但衝擊的時代道德卻是用實踐的,不管平日如何鏗鏘有聲地暢論處世之道,在遇到危困災難時的行為表現,正為自我做了最好的註解。

我們絕對能理解並接受追求自我安全、保護自我的言行,可是在這一場SARS風暴中有太多的脫序表現,早已不是用單純的自我保護所能解釋的。諸如對居家隔離者的歧視與抗爭、被隔離後仍無視周遭人的安全,反而覺得自己的無辜和被壓迫等,都已超越了該有的行為準則。尤其這樣的案例若發生在校園,那無疑是對我們教育的重擊,也顯示了我國教育只重技術輕乎道德的弊病,更是整體教育目標的淪失。

由於我們民主社會的不夠成熟,加上政客人物無限擴張個人的權益與價值,使得我們的民主價值僅僅建構在個人權益的危崖上面,而不是奠基於群體利益的磐石,所以個人的權益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第一思考準則,凡是妨礙個人當下自以為是的價值,就會不擇手段的抗爭,就算製造對立與不安,只要最終能得到勝利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民主社會和民主教育使我們除了投票的圖騰式民主之外,未能享得民主的果實,卻要先嚐到社會對立、不安甚至分崩離析的苦果。

我們曾多次的提到人格養成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追求群體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的和諧更是民主社會的目標。空有高深的學識不僅無法為社會帶來福祉,甚至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先不論醫護人員技術的好與壞,奉獻自我到第一線照顧患者和拒絕隔離為金錢而帶病看診者,正形成了強烈的醫德對比。明明已經得居家隔離,卻又帶著傳染源去補習的人,若未能痛定思痛,又如何能指望在求得高學位之後,做出回饋社會有益眾生的事情呢?這些人在道德相關領域的考試科目中,一定都是得到高分的背誦者,但是在行為表現上卻是徹頭徹尾的不及格。所以道德教育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實踐與認知的問題,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更應該先離開學術的象牙塔,投入關懷人群的行列,才能以身作則,以人師而非經師的身分帶領學子們共探道德的理想。

本校這次也直接受到SARS疫情的影響,幸賴執事者的處置得宜,才能迅速而有效的控制,若是能藉這個機會擴大並落實道德和相關教育,將是淡江扭轉危機,創造契機的時刻。

NO.53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6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1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