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8-06-02

探索未來特刊-教育篇:論文摘要

●因果層次教學:開創課程中的未來思考空間

澳洲陽光海岸大學,馬克斯•巴茲 教授(整理�邱湘媛)

因果層次教學(CLP, Causal Layered Pedagogy)是透過因果層次分析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和課程,是一種思考的過程進而發展出強而有力的課程和教學方法。與傳統的設計課程的思考有很大的不同,在於傳統的想法是系統性制式化且短暫連續的教學方法和課程,因果層次教學可以完全擺脫傳統的思維。主要強調課程的設計與實踐,教一種意識,一種可以永久且務實的被應用的思考。

●整合學習方法與中國未來學課程

香港中國未來計畫,馬克斯•安東尼 教授(整理�邱湘媛)

有鑒於快速社會變遷與全球化,中國傳統的教育已經無法應付,馬克斯•安東尼教授提出「中國未來學計畫(China Futures Programme)」。中國未來學課程,結合未來學和整合學習方法;其中,整合學習方法(ILM, Integrated Learning Method)是指一種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包含三個重要元素:學習工具、認知技巧、學習態度和心態。

在中國未來學計畫裡,安東尼教授預期學生將所學應用在議題討論上,因此在學習工具裡包含第一步驟是預習,再者安東尼教授發展一套「快速直覺表達技巧(QUIET, Quick Intuitive Ex-pression Technique)」就是在放鬆的情形下讓想法自然進入腦袋。接下來將知識變成長期記憶、想像自己可以做得到,這會驅使他們去學習必要的知識,最後是給自己信心。

認知技巧包含快速做決定、事前認知、理性分析、直覺、創意思考、智慧和蒐集資料。學習態度和心態則指信心、抗壓力、願意改變和同理心。安東尼教授認為透過整合學習方法來學習未來學,可讓中國學生更有能力和更廣的觀點應付快速變遷的社會。

●當未來式的學校遇上過去式的體制:思索台灣的教育未來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宋玫玫 教授(整理�林筱庭)

一如傳統的中國儒家社會,教育在台灣保有崇高的地位,一個人的學術成就越高,不單只是個人的成就,也是整個家族的榮耀。「高學歷代表高能力」的迷思普遍存在於社會中,也因此,在教育上,家長們有非常高的意願投資自己的子女,而青少年也集中所有的精力於課業中。

此篇文章思索台灣的未來教育,以台北市未來學校中崙高中的觀察為例,並利用CLA(因果層次分析)探討傳統的教育體系很可能是教育改革的阻礙。

●全球化與台灣國際移工的挑戰:未來掃瞄分析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朱家瑩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廖珮君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鄧玉英 教授(整理�陳宛琳)

隨著19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成長、高等教育擴張,造成民眾對於進入基層製造與營造業等體力需求較重的行業望之卻步;而女性意識抬頭,走向就業市場,家中幼兒或老人需要照顧的情況趨於普遍,台灣國際移工需求於是日益增加,新移民社會跟著產生,社會接著面臨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活上等等的衝擊與問題,我們也開始重新思考並形塑未來台灣新移民社會的價值與願景。

本文探討目前台灣國際移工的主客觀現象,以實際的觀察與切身體驗的方式,近距離觀察外勞聚集活動現象。並以未來學的「未來掃描」作為分析架構,解讀全球化下台灣國際移工日增所帶來的種種現象,舉凡台灣弱勢族群如原住民的就業機會減少,國際移工的生活適應、治安與管理問題,多元文化社會的衝突與融合等等,以前瞻的思維,重新審視未來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可能。

●全球英語和生物文化多元樣性的危機所引起的反思:論高等教育與共同普及的概念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蘇哲安 教授(整理�林筱庭)

這篇文章討論全球化中的教育和語言關係,不同於其他論文專注於政策和工作訓練的討論,此篇焦點在於社會關係,並探討另類或批判性的歷史是發明另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國家介入語言形成的歷史、勞動力商品化的偶然、社會性建構的內在性及角色的不確定性。

此文的目的在於提出有別於地緣文化的歷史架構、介紹「翻譯的生命政治研究結果」及高等教育重組過程與批判性的人文知識,並對於現代大學的基本類型及大學制度的重組歷史提出反省。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與哲學所,何乏筆 教授(整理�陳宛琳)

就考古學與「我們的現代性」而論,作者認為,在現代性的全球化後,我們對現代性的分析不能只局限於歐美世界,必須跨出歐美的範圍,朝向跨文化的分析,才能使當代的問題反映在哲學反思之中。跨文化動態方面,作者以傅柯與牟宗三的關係為例,傅柯的考古學方法,凸顯牟宗三在修養論與現代性關係的盲點;牟宗三的跨文化運作,則可走出傅柯封閉於歐洲哲學範圍內的傾向。在「系譜學與民族中心主義的批判」論述中,作者以批判的考古學向度,看美學修養如何可能的問題,從論述性哲學的界限出發,並透過其歷史性的探索,來凸顯這種哲學模式的非必然性。

「跨文化哲學」的研究已初步擺脫「比較哲學」的文化本質主義傾向,即跨出中與西、或己文化與異文化的思想框架。將「漢語」理解為一種可突破文化對比層次的媒判,由「當代漢語哲學」的觀念出發,「漢字」做為書寫媒介,將為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非溝通狀態提供出路。

未來教育Fishbowl論壇

FISHBOWL(魚缸)論壇顧名思義是邀請一群學者到前台來,由主持人提出問題,然後大家一起討論,魚缸外的觀眾也可以加入討論或提出問題,這是一種未來學工作坊經常會看到的會議討論型式。

由蘇哈爾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香港中國未來計畫馬克斯‧安東尼教授、韓國漢陽大學比較歷史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志弦教授、(北京)中國石油大學郭海濤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陳瑞貴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紀舜傑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賴嘉玲教授參與。由於六位學者專家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專長與研究興趣,透過主持人的串場與現場觀眾的提出問題,為「未來教育與教育未來」激發出許多不同的創見。

NO.718 | 更新時間:2011-06-29 | 點閱:161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