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3-03-24

活化系所•課程改革系列報導──工學院

【記者歐陽嘉報導】科技進步的年代,創造了許多不可能,是驚喜、也是壓力,在日新月異的技術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工學院的學生,他們永遠要走在別人前面,不斷的研究、實驗,掌握產業的脈動,工學院院長祝錫智說:「時代在變遷,我們就應該適應時代,配合就業市場的需要,適當的調配課程。」

課程改變,反應在系所的名稱上,從九十一學年度起,機械工程系改為「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更著重於電的領域,祝錫智表示,傳統的機械發展,像是紡織、造船、車床工業等,都已經成熟,現在機電系的課程,將機電整合,增加了微小機械電機、精密製造、自動化科技等研究。對於系上的改變,機電二C的劉家孝說:「現在每個大學幾乎都有機械系,走在街上招牌掉下來砸到人,搞不好有一半都是學機械的,我們多學一些電的課程,能夠增加我們的競爭力。」而這樣的改變,也能修正大家對傳統偏向力學、熱學等機械的看法。

九十二學年度土木系將分為工程設施組與營建企業組,前者著重培訓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後者還需兼具財務、金融、管理、法務、資訊等知識,成為兼具企業與工程背景的經理人,祝錫智說:「現在的工程人員還需有管理、仲裁、財務等觀念,在處理工程的法規、金錢的問題時,才能運用管理的知識,使工程施工更有效率。」

化工系下學年度將改名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將課程全盤檢討、改變後,著重研究高分子材料,新增了時下最新、最in的生醫工程、生物化工、奈米材料導論等課程,為此化工系在上學年度聘請具生物材料研發經驗的董崇民老師到任,也將再增聘一位具博士學位的專業人才,而由於課程全面的改變,化工系的學生都得上緊發條,努力all pass,否則就沒地方重修了,對於這個問題,祝錫智說:「因系所改革,必修沒過的學生需依老師的規定重修別科,被當人數過多時,也有可能開班暑修,這在學制中,都是成立的。」

電機系分為四組,無線通信組提供微波工程、行動通信、無線網路等課程;系統及晶片設計組整合系統與晶片,是與其他學校最不同之處,去年底還邀請四位國際級大師討論系統晶片(Sys-tem On Chip,SOC)這個被國科會列為譗國家級豃的重要科技計畫;計算機多媒體組除了學習計算機硬體外,也增加媒體訓練課程;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鼓勵同學實際操作,參與競賽。配合大學部各組的特色,研究所控制組改為控制晶片與系統組;電子電路組改為積體電路及計算機系統組;通信組不變,但內容走向無線通訊領域。

資訊系將英文名稱由「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改為「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符合國外學校對資訊系的認知,也更確立了發展目標,上學年度開始,部分課程也有了異動,像是「工程數學」、「編譯程式」改為單學期三學分,下學期增加「線性代數」,「網路概論」改為必修三學分,並將「資訊概論」由大班改成單班上課,以增加學生在網路通訊領域的能力,碩士班現正計劃分為多媒體計算機網路通訊、軟體工程及系統、電腦理論及其應用三組,分別由黃俊堯、陳伯榮、林丕靜老師擔任召集人。

航太系除了開設傳統工程及航太專業課程外,開設許多航太工業人才需求之選修課程,如直昇機概論、航空氣象、衛星通訊等;鼓勵同學自行設計及製作無人遙控飛機,並參加由中國航空太空學會舉辦之「無人遙控飛機設計製作競賽」,連續四年皆獲得獎項,參與過三次競賽的蔡宗立(航太4B)說:「這個比賽讓我了解,航太系學到的不只是理論而已,而是要將理論應用在實際上」。而每兩年舉辦一次赴大陸排名第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暑期實習,與對岸的學生和老師交流,更是全國首創,航太四B的陳詩凱去年就參加了這個活動,他說:「在北航上課時,有些老師非常有經驗,講課很精采,我都捨不得打瞌睡,也獲益良多。」

水環系為提昇學生的多元學習,自上學年度新生入學起,放寬學生修習外系課程學分數,以培養寬廣的視野,積極規劃工程參觀,九十年底開始,已造訪過經濟部第十河川局、瑩諮科技公司、亞新工程顧問公司,去年六月更實地了解翡翠水庫缺水期的情形及直潭淨水的淨水程序,水環三A的陳君祺說:「去水庫參觀時,解說員問了許多專業問題都是我們上課學過的,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平常學的真不少啊 !」

建築系的教學範圍不只限於學校內,參觀工地、展覽,尋找各種不同的基地發揮創意,並將專業回饋社區與校園,甚至協助九二一災區的重建計劃,積極參與淡水地區的藝術活動,包括淡水河岸景觀、馬偕街修景計劃、竹圍環境藝術節,協助本校改善「校園友善空間」,進行「創意校園總體規劃」,近來更將觸角延伸至電腦數位建築設計。

工學院不斷審視課程的規劃,培養最適合時代趨勢的人才,「但是,無論課程與系名怎樣改變,根本的基礎還是在。」工學院院長祝錫智篤定的說。他表示,土木、機械、化工是大家傳統的認知,更是專業的基礎,改變只是在新增加研究領域,而他給工學院的目標除了多元、活化的課程外,更希望能夠提昇學生的讀書風氣,他語重心長的說:「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提供最好的課程、師資與環境,剩下的,就是學生自己該努力的了!」

NO.53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4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