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9-09-21

以未來的智慧面對環境的挑戰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古諺說明了人生的無常,也提醒我們要及早反省,為永續發展預做準備。即就近來台灣的實況而言,此諺也頗有深義。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除了慘痛的生命財產損失之外,也對人們如何面對環境的問題,提出最直接的質疑與挑戰。無獨有偶,近日的新流感 H1N1也落井下石地威脅著台灣人民的健康與安全。無論是水災或是病毒,都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也都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經驗。水災自古而然,病毒亦與你我共存多時,但是此種型態的水災與病毒卻是全新的挑戰。這說明了環境變化之快速已然超越你我的想像,而與以往之經驗不必一致,也就是一種非連續性的經驗。

人類通過經驗的歸納而形成知識,並且以知識解釋說明世界,進而安頓你我的生活。然而,經驗是無法穿透時間的,過去的經驗並不能保證與未來的經驗一致,因而知識也就有其不確定性與歷程性,知識不斷演進以消化更多、更新的經驗。就此而言,水災與病毒只是再次提醒我們要重新審視過去的經驗與知識,並且試圖對未來有某種程度的展望與預測。其實,這也正是本校未來化教育的密義所在。對受過未來學訓練的心靈而言,眼前的災難仍然會讓我們痛苦,但是卻不是不可接受的,反之,它正是一種挑戰,有待我們冷靜智慧的回應。我們正是在挑戰中成長,此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至於回應之道可說、可論者甚多,然亦可大分為二,此即精神與知識二面。就精神而言,人類對天災人禍之如此不安,乃是因為人類總是追求一種永續性的價值,這是人性本善的表現。然而,我們卻必須反省追求的態度與方法。易言之,我們應該追求價值的永續,但是卻不應以一種宰制的態度面對世界。人類的確以知識主宰了世界之發展,但這並不表示人就有權力為所欲為,人仍然應該尊重天地人我的一切。因此,反省不當的人類中心主義,迎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和平共生時代,應是人類精神的合理方向。

其次,我們要有效解決世界環境的破壞,仍有賴充分的知識做為實際操作的基礎。解鈴還須繫鈴人,環境的破壞與科技發展關係密切,我們必須以合理的知識以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易言之,我們要有永續的精神方向,也要有完備的知識基礎,如是才能如實回應環境的挑戰。

對淡江而言,挑戰也才開始。我們一方面要強化未來學及生態環境的訓練,一方面也要重建以人與自然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以理念指導知識,以知識充實理念,使淡江人在面對水災與病毒挑戰之際,除了發揮當下的不忍人之心而投入救災工作之外,也能充分發揮學者精神,提供更周延的精神方向與知識內容,善盡淡江的社會責任。水災已矣,病毒方興,然你我可坦然無懼,勇敢面對。我們以實際的行動援天下以手,也以理念與知識援天下以道,斯為大學回應環境挑戰之道也。

NO.759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46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09:58:46
  • 線上人數:5921